发布时间:2024-11-25 20:44:11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上海1月21日电 题:从第一辆桑塔纳起步 上海汽车工业走过四十年“繁花”
作者 浦帆
电视剧《繁花》带火了“至真园”所在的黄河路、“夜东京”所在的进贤路,也勾起了许多老上海人的回忆。已至耄耋之年的顾三民近日再次来到进贤路,作为上汽大众第一任质量保证部中方经理,他看着已变成老字号餐厅的进贤路120号,感慨道:“最初的上汽大众活塞厂就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每年可以生产50万只桑塔纳活塞。”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那时的上海到处都能看到桑塔纳在马路上奔跑,而且当时谁家有了一辆桑塔纳,都是很高兴的事。”顾三民说。
这一点在《繁花》中也得以体现,由于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桑塔纳成为整部剧中出镜率最高的汽车,街头主流的出租车就是桑塔纳。可以说,桑塔纳是剧中的一根暗线,也是当时上海的一个标签。
除了作为时代印记,桑塔纳对于整个汽车工业史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上海市志·工业分志·汽车业卷(1978-2010)》中记载,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中国轿车生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国际的制造标准和工艺。”顾三民这样向 中新网 记者介绍这一个时刻。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上汽大众供图1978年,中国与西方汽车厂商开始了接触与交流。同年10月,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到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访问并洽谈合作,自此开启了长达六年的“马拉松”谈判。1984年10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现更名“上汽大众”)正式成立,以中德合资的方式进行汽车生产。
回忆起当年第一辆上海桑塔纳出厂时的场景,顾三民说:“这种激动万分的时刻,我们却根本激动不起来,因为放在面前的任务实在太艰巨了。”第一辆桑塔纳全车几千种零部件,全部从德国进口,上海汽车厂只是做了组装工作。而上汽大众成立后第一年的桑塔纳国产化率仅有2.7%,彼时的中国又紧缺购买零部件所需的外汇,想要在上海量产桑塔纳,任重而道远。
“桑塔纳国产化”成了上汽大众的首要任务。随后,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并设立“桑塔纳项目国产化基金”,动员全国100多家企业加入。并且实行市场竞争机制,即桑塔纳零部件的35%由上汽大众自己解决,主要是发动机、车身等,其余65%由其他协作厂生产配套,比谁的质量好、成本低、价格有竞争力。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1990年桑塔纳国产化率上升到60.09%,1991年达到了70%。而自1996年开始,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达到了90%,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并在嘉定带动形成了采埃孚、舍弗勒、延峰等300多家零部件企业集群。
在顾三民看来,桑塔纳国产化不仅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供应链的基础,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健全了供应链新零部件质量成熟度保障的管理系统。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精通德语的顾三民翻译、引进、精校过多部德国汽车工业标准,其中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过程审核标准(VDA6.3)就是由他着手引入中国的,并且至今仍在许多国内车企中沿用。
从第一辆上海桑塔纳出厂至今,已过40年。桑塔纳(Santana)的名字源于美国加州的一座山谷,由于经常刮强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也叫做“桑塔纳”。桑塔纳这股“旋风”在席卷中国后,也使得上海汽车工业的产业链不断做全、创新链不断做强、价值链不断做高。汽车自此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支柱产业之一。(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