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门槛、38岁门槛、40岁门槛……青年科研人怎么看减负

发布时间:2024-11-25 05:17:14 来源: sp20241125

  2022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政策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在各地也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更多机构让青年人才挑大梁,电子化审批全面简化科研报销流程,都是令青年科研人员颇感快慰的事。

  不过,最近半月谈记者走访若干省份的青年科研人员,感觉到“减负”还大有持续推进的必要。申请项目,还须“多多益善”,要想安心科研,就必须练出“跨栏”本领……青年科学家的科研之路,仍受到一系列压力困扰。

  为何他们连轴转

  “每个月最多休息三四天,工作日工作12小时以上是常态。”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回忆起最近的加班只能一声长叹。课题要申请、研究生要指导、组会得开、投出去的论文还得改……没有三头六臂,就只能“早八晚十”,除非家里“火上房”,每周顶多能休息一天。

  这样的遭遇并非孤例。感慨时间不够用,大概是半月谈记者采访到的青年科研人员最先说的话。购置设备要跑,学术交流得去,不少行政会议还得出席,大家都觉得,与科研直接关系不大的事情,占去的时间比例,还是很大。算来算去,做实验、写论文的时间,至多三成。

  无法与高负荷加班说再见的青年科研人员,最操心的是什么?还是项目申请。

  北方某省一位国字头科研院所项目副主任,是大家眼中的“明日之星”。他对半月谈记者表示,七八个人的课题组,每年运转经费约300万元,研究人员的岗位津贴和绩效都要靠申请课题来保证。目前接受课题申请的部门有很多,但申请成功率偏低,一般只有10%,可申请材料要写很多份,每份材料至少1万字。项目申请日益成为“碎片化工作”。有高校科研人员表示,在经过3轮专项减负后,有的青年同事依然感到“做科研像被拿鞭子赶”。一些同事因项目资金短缺,陷入“逢项目申请必报”的焦虑中,难于专注科研,或者只能考虑做一些短平快的课题。

  据了解,部分科研院所招聘的博士后较前些年规模接近翻倍,人人进站都要申报国家级项目,但项目资金总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单个项目资助力度有所下降,博士后们只能把眼光再投向省级、市级项目……

  科研好比跨栏赛?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前青年科研人员仍普遍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比如,很多高校都对刚入职的青年博士作出明确要求,第一个聘期考核任务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是必备项,最低到位科研经费、发表SCI论文数量等亦有不低的要求,不达标者,只能接受“非升即走”的现实。

  “等熬过第一个聘期,随之而来的就是职称评定问题。有些高校将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或是高额的成果转化收入作为正高级甚至是副高级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这些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往往很难达到。所以职称评定的压力也非常大,女教师甚至可能是怀着孕或是坐着月子迎接这些挑战。”一位科研人员感慨道。

  此外,广受诟病的还有种种或隐或显的年龄门槛,让科研生涯成了无奈的“跨栏赛”。

  有受访者认为,国内追求科研人才年轻化可能是着眼于人才的储备厚度,但35岁之后更是科研人员个人能力跃升的关键状态期。种种“门槛”过度压低年龄,评奖在年龄段上厚此薄彼,给青年人以“明明能力在提升、发展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的悲观估计,不利于科研生态的优化发展。

  正如某沿海省份的一位科研人员所言,要想让自己的事业得到满意的资源配置,有“帽子”还是容易办得多,也正因此,很多青年科研人员不得不为“帽子”冲刺。

  某知名高校从事化学领域研究的一名副教授道出真相:如今不仅有“35岁门槛”,还有“38岁门槛”“40岁门槛”“45岁门槛”——这些依次是科研人员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长江学者”等各类创新人才计划赞助的年龄限制。为了“过槛”,科研人员不得不多发论文、多接课题以厚实履历,甚至不惜提前结束课题,或只在朝着易发文章的一时热点发力。

  大家还在盼什么

  青年科研人员期盼,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减轻科研人员的考核压力,进一步打造自由、开放、包容、纯粹的科研环境。

  图片青年科学家在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建设现场

  ——合理制定聘期考核和职称评聘任务。如果任务过于繁重、评聘标准过苛,科研人员只能把心思都用在“申报”上,创新性研究的实质投入难免大打折扣。相关科研人员建议,在加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科研项目资助机制多元化探索,社会资本的投入就值得支持。重要的是,多样的项目理应都“作数”,让大家不必只盯着几个所谓的重要项目才能过关。

  ——进一步简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相应地,也让科学家从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总之,让科研过程回归简单,在相对简单的工作氛围中,青年科研人员更有可能享受科研的乐趣,擦出创新的火花。

  ——尽量减轻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负担。与其他行业青年人一样,青年科研人员也会面临抚育子女、安家置业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在这些方面向科研人员适度倾斜资源,以合理的保障体系为其解后顾之忧,是有关方面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王莹 萧海川 孟含琪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