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4:52:53 来源: sp20241123
10月11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的第二天,他先后来到景德镇、上饶调研。
一片街区、一家企业、一个村庄。当天,总书记考察三个地方,重点聚焦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企业技术创新、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推进乡村振兴四个关键词。《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视频:习近平在江西景德镇市、上饶市考察调研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01
一片浓缩瓷都文脉的街区
11日上午,继前一天在九江考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此次江西之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后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再看文化保护传承,意味深长,信号鲜明。
△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俯瞰。(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一个景德镇,半部陶瓷史。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出景德镇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这份珍贵的文化积淀,应当如何保护传承?总书记念兹在兹。
总书记曾就景德镇古窑厂遗址保护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四年前,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叮嘱,“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位于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龙珠阁。(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陶瓷画师正在绘制瓷器。(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总书记当天考察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涵盖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自古以来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
△当地现存最大的柴窑——徐家窑。(总台央视记者朱超拍摄)“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古籍里生动记载了这里制瓷的火热场景。位于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遗址,是中华陶瓷文明的重要基因库,是陶瓷文化的“活化石”,曾发掘出土元明清各时期瓷器残片多达数十吨、近1000万片。据考证,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
△非遗传承人正在绘制瓷器。(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非遗传承人正在制作镂空瓷瓶。(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纵观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史,与“中国”同名的“陶瓷”,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年前,2013年10月,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说,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陈列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这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实诠释。
△匠人正在晾晒陶瓷制品。(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总书记同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文物展,欣赏了9件中外文物珍品。其中一件来自新加坡的珐琅彩盖盅,就是19世纪晚期新加坡的华人专门从中国景德镇订制的。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谈到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街区内的博物馆,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形柴窑构造特点。(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如今,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到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因瓷而生的景德镇,正因瓷而变、因瓷而新,谱写“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新时代篇章。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02
一家聚焦技术创新的企业
因“瓷都”闻名于世的景德镇,还是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这里的直升机制造撑起了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半壁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11日考察的第二站,就来到景德镇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69年,全国“三线建设”期间,在景德镇建起了昌河飞机制造厂,并发展至今。
目前,昌飞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昌飞造”多次在阅兵、航展中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并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救援行动。
△昌飞制造的AC313直升机正在进行护林灭火演练。当天,总书记在昌飞重点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时政新闻眼》注意到,总书记此前两次江西考察也都聚焦了技术创新问题。
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昌飞制造的直升机。去年2月、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第二十七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总书记在这两次会议上都强调,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03
一处弥足珍贵的“地球之肾”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重点关注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推进乡村振兴两件大事。
△位于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地带的石门村。(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石门村位于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这个湿地公园面积300余公顷,全部为天然湿地。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台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绝佳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成为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全球仅剩的栖息地。
蓝冠噪鹛,是一种蓝冠、黄喉、黑脸、褐腰,啼声清脆悦耳的稀世鸟类,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苛刻要求”,也让蓝冠噪鹛成为婺源的“生态名片”。
总书记心系湿地保护。杭州西溪湿地、云南滇池等全国多个重要湿地生态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两个多月前,总书记在陕西省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考察,强调“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在去年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总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
△石门村里的蓝冠噪鹛雕像。(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04
一个乡村振兴的珍贵样本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如今,石门村的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村里打造了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步道等一批生态景观。
去年,这个人口仅有512人的村庄,接待了30多万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到去年的2.65万元。
△晒秋农俗成为婺源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在石门村写生。(总台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这是2016年1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的嘱托。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就越能发挥积极作用。”
△石门村村民种植的茶叶。(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拍摄) △石门村农家晾晒的辣椒。(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从盛产荔枝的广东柏桥村,到大陆北端的黑龙江北极村,从堪称“千万工程”缩影的浙江李祖村,再到此次江西之行的石门村,总书记始终关注着推进乡村振兴这项重点工作。
△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战略论断,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部署,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的殷切期待,总书记在考察中始终谋划着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石门村的青山绿水间,一幅大美画卷为乡村振兴留下生动注脚。从石门村这个珍贵样本,可以预见中国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门村农家小院里硕果累累。(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时冉
记者丨范凯 赵化 李晋 朱超 彭汉明 李辉 郁振一 许永松 段德文 贾林 程铖 王鹏飞
视觉丨陈括 张晶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