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新跃迁·策源之力|在上海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起源之力”

发布时间:2024-11-22 02:23:53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上海5月24日电 题:在上海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起源之力”

   中新网 记者 许婧

  药物化学家线上直接提交目标分子的设计路线和基本反应条件,现场实验室人员备料完成后,智能调度系统会进行任务合理分配,自动化机器人将各种反应所需的物料耗材放置到不同功能的自动化工作站......

  位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主战场——张江的晶泰科技,打造数智化实验室,用人工智能优化新药研发的流程、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

晶泰科技实验室机器人工作站。晶泰科技供图

  “我们希望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药研发,加快形成医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介绍,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中有16家都与晶泰建立了稳定合作。晶泰在深圳、上海建成颇具规模的机器人自动化实验室,上海总部布局的自动化实验工站集群,无论是规模还是设计理念,都走在全球前列。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按照中央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上海官方明确,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22日至25日,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上海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工作党委联合主办“策源之力”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相关科技园区、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等机构和企业,聚焦上海如何加快提升科创中心核心功能。

  2022年,作为上海人工智能代表性产业项目之一,晶泰科技确定上海总部落户张江机器人谷。得益于机器人谷内紧密协作的氛围和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晶泰科技可以跟包括ABB等在内的国内外机械臂厂家实时联络,半小时车程就能见上面、当面沟通。

  地处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的张江机器人谷,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以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重点,以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关键控制软件为突破。

  张江机器人谷展厅内,可以拼魔方的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水下救援机器人一应俱全,令人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张江机器人谷地处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园区正全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链式发展”。 中新网 记者许婧 摄

  眼下,张江机器人谷正全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链式发展”,布局开源创新生态、搭建关键环节功能平台、加快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集聚高能级项目,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构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劲松介绍,目前正开展机器人智能等级评价、标准验证、检测认证,拟通过建立机器人智能等级分类体系,引导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赋能机器人企业发展,促进张江机器人产业的制度化水平提升。

  除了像晶泰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少高端科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同样看中张江这里的机会。

  距离张江机器人谷不远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又称“羲和激光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在内的大科学装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的“起源之力”。

  超短超强激光光源,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在激光加速、激光聚变、原子分子物理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是国际科技竞争重大前沿领域之一。科研团队突破国际垄断,自主创新,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创国际最高激光峰值功率纪录。

羲和激光装置模型图。 中新网 记者许婧 摄

  眼下,装置已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全面开放,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该装置产出的多项实验结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於亮红表示,基于该装置可以开展小型化粒子加速器研究,应用于物质、能源、生命科学领域,例如高分辨无损诊断的光源、专杀癌细胞的激光质子刀,甚至产生反物质粒子,他期待携手更多高校和企业用户开展合作,让羲和激光装置像真正的太阳那样,成为上海科创策源的坚强基石。

  与羲和激光装置相距不远的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与诸多大科学设施一起,从地理位置上进一步加深了张江的区域集成化优势,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积累、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解码蛋白质,是研究生命的必经之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认为,这个装置好比一个研究生命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拥有各种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分辨能力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仪器。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仪器和设备,形成了蛋白质研究的先进体系,在分析精度、检测极限和处理通量上均取得了突破。 中新网 记者许婧 摄

  截至2023年底,蛋白质设施已累计服务国内外430家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涉及一万多项。

  吴家睿说,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近期我们专门成立了产业用户委员会和临床研究的委员会,期待在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整条创新产业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上海集聚了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建、在建和规划下一步要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了20个,还引进了李政道研究所、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

  上海官方表示,未来还将发挥自身基础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