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5:50:28 来源: sp20241201
“你们的挂件是怎么做的?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太平鼓队员。”2024年年初,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生黄诗颖将京西怪村太平鼓形象的钥匙扣和中英版训练教材寄到怪村后,收到了怪村太平鼓传承人的消息。虽然实践已经结束,但黄诗颖一直和怪村太平鼓传承人保持着联系。
2023年6月,黄诗颖和北京舞蹈学院的5名硕士研究生组建起“灵秀乡音”实践队,前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西南部的怪村,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怪村太平鼓。或许实践队的6个姑娘自己都没想到,这场乡村实践让她们和非遗舞蹈结成了“忘年交”。
实践队队长、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专业硕士生谢威介绍,京西怪村太平鼓是北京市的传统民俗舞蹈,这种舞蹈动作小巧、节奏明快,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槌,在多人组成的队伍中边喊节奏边起舞,可以很好地活跃氛围,而且简单易学,场地不受限制,为当地居民喜闻乐见。
回想起初到怪村时的场景,谢威仍然记忆深刻。在一个农家小院中,京西怪村太平鼓第三代传承人、70多岁的吕翠琴身着粉红色的演出服,在多人组成的队伍中边喊节奏边起舞。她正在做的动作套路是“穿花篱笆”,男女演员你来我往,绕“8”字形状。配合着鼓点,演员们击鼓起舞,十分热闹。
暑假期间,实践队队员每两周到怪村一次,当时天气格外炎热,气温经常能达到38℃。实践队队员左手用指根抵住鼓面,右手敲鼓,腰和眼睛都要紧跟太平鼓移动;“叫鼓”时,必须打到鼓心,用小臂带动手腕;“抹鼓”时左脚必须先往旁边跨一步……烈日下,吕翠琴精力充沛,耐心地指导队员们。一套动作下来,大家满身都是汗。回到学校后,实践队队员还会在校内的舞蹈教室进行练习。
实践队队员黄诗颖对京西怪村太平鼓的舞蹈套路如数家珍,一共有12种套路,包括“叫鼓”“穿花篱笆”“斗公鸡”“三人两头忙”等,这些套路动作各异,其背后的故事也丰富多彩。“穿花篱笆”套路呈现的是过去农村制作花篱笆的工艺,“斗公鸡”套路模仿的是村里公鸡振翅、互斗的情景,“拉抽屉”套路与过去做饭拉风箱的动作有关……
黄诗颖记得,“每次教学前,吕翠琴老师会和我们讲述‘焉焉’的故事,我们迷迷糊糊听了好几次才知道,原来方言‘焉焉’是拟声词,是过去的意思,她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过去的农村生活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怪村太平鼓的动作也由此生发”。
“每学习一个舞蹈套路,我们都像在‘解锁’一个农事趣闻。”黄诗颖说。
在3个月的实地调研中,实践队队员与怪村太平鼓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也基本掌握了怪村太平鼓的动作、套路与风格特点。本以为这次调研会顺利结束,实践队队员也准备将学习到的东西写进调研报告,并提交课堂作业。
但实践队队员与吕翠琴在2023年8月末的一次沟通打破了她们本来的想法。吕翠琴与怪村太平鼓第四代传承人王娟告诉实践队队员,目前怪村太平鼓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一方面,虽然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资金和场地支持,为他们拍摄了宣传片,但传播效果有限,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舞蹈训练教材,不利于其他人学习。
得知这些后,谢威开始反思,自己和队员们这次调研是为了交作业,还是希望真正服务乡村非遗舞蹈传播?谢威与实践队其他队员商量后,决定调整原有计划,除了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外,加入拍摄舞蹈宣传片和制作舞蹈教材两个任务。
面对传播方式单一及缺乏专业教材问题,实践队队员在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后,拍摄了舞蹈宣传片《鼓舞声声,奏响太平》,把怪村太平鼓的历史、舞蹈套路等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主动联系公众号平台进行知识普及与非遗宣传。在吕翠琴口传身教的基础上,实践队队员还为怪村太平鼓配备了文字版和视频版舞蹈训练教材,详细阐述了动作含义、鼓点节奏、技法要领等,为想学习这种舞蹈的人提供了一份可参考的资料。
当实践队队员把成果递交到传承人手中时,吕翠琴和王娟非常高兴。谢威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意识到了作为北舞学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实践队队员们来说,怪村太平鼓是一份来自怪村的珍宝。这项国家级非遗舞蹈,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饱含非遗传承人的热爱与坚守。这一段传承故事,是实践队与怪村太平鼓的共同记忆。
在2023年年末的一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分享会上,黄诗颖将实践队与怪村的故事分享给了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们。黄诗颖觉得,非遗传承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一种有温度的交互。传承不仅仅是传承舞蹈的动作,更要传承它的精气神,传承祖祖辈辈的情感积淀和文化记忆。身为青年学生的她们有责任挑起传承非遗的担子,也更应去探索创新的方式助力乡村文化发展。
如今,谢威远赴奥地利学习舞蹈,回忆起这段在怪村的经历,仍然觉得十分奇妙。在一次次的学习与碰撞中,非遗舞蹈与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她也希望回国后,能和怪村的村民与实践队队员一起,围圈而聚,打着鼓点,哼着小曲,随节奏再次起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徐丹阳 实习生 刘德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