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发布时间:2024-11-21 22:13:15 来源: sp20241121

原标题: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建设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生命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注入“大思政课”教学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教材,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增强“大思政课”历史意蕴、理论意蕴和实践意蕴,设计好、安排好、宣讲好、指导好“大思政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思政课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是创新“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思维。根据不同的听课对象、授课时间、讲授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思路和授课方式,既要注重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学理性,又要重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既要注重“全面理解”又要重视“重点讲授”,引导高校师生既会读“有字之书”,又会读“无字之书”。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炼“大思政课”教学经验、模式和知识,做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深入浅出,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变革“大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以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为基础,善于把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大思政课”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知识厚度的深度融合。三是创新“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流程。不断从课程导入、内容讲授、学科交叉、课堂互动、课程小结等方面增强“大思政课”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性、吸引力,通过课程导入方式多样化、教学表达精准化、教学样态交融化,实现教学过程完整化生动化,真正做到思政课课堂教学既有丰富内容,又有“味道营养”;既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高度深度,又能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号召力。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是育人的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更须从生活着手、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切身需求切入。只有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思政课打破课堂局限,走向现实生活,使之在现实中有价值、用得上,起到答疑解惑、凝神铸魂、启迪智慧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思政课,才能切实体现思政课这一“必修课”的意义所在。思政课的讲台不仅在课堂上,思政课必须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大思政课”,我们必须善用之。

努力办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注重分层对接,更要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积极革新“大思政课”教学评价。要根据“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适时推进“大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体系、评价流程等方面的动态革新,不以“一流课程”“示范课程”“精品课题”作为唯一评价指标。既要注重“大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评价,又要注重“大思政课”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考核;要注重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也要重视思政课的授课对象评价与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数字化“大思政课”课堂教学平台。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能化数字化教学场景教学课程,实现主渠道课堂与分渠道课堂、线上线下课堂与校内校外课堂多元互动,形成共享共治的“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新格局。此外,加强“大思政课”队伍建设,形成“大思政课”全员育人局面。既要推进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等协作分工,强化高校内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掘高校各类工作主体的育人功能;又要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兼职制度,选聘一批党政干部、先进典型、专家学者等进入思政课教学团队,推动打造协同配合、全员育人的“大思政课”队伍。

(作者:徐晓丽,系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