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5:33:22 来源: sp20241130
近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什么样?如何让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好品种助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立春节气前后,正是为春耕备种的关键时节。
在陕西杨凌,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格外繁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一板板玉米样品提取DNA,开展分子检测。在自动化温室,玉米取样、移栽、授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正如炒菜需要好的食材、炊具和烹饪技术,育种也需要有好的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和育种技术。”杨凌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对记者说。
“杨凌技术中心采用双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高通量分子检测和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等领先技术,玉米育种比传统育种提速2.5倍以上。”先正达集团首席执行官洛文杰说,在中国的先正达集团科研人员与全球同事通力合作,成果将惠及中国和世界。
杨凌中心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一体化研发平台,建设投资约3.45亿元,自2019年成立以来,有力支撑了新品种开发。2023年先正达集团中国的玉米、水稻、大豆等12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是科技。我国明确2024年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紧紧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今年粮食生产的一个关键是大面积单产提升,聚焦粮油生产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
新技术探路智能育种4.0时代
传统的育种,需要观察性状的田间表现,不断筛选、组合。在杨凌中心,创新成为一种相对可控、可预期的过程。育种家戴上“基因眼镜”,可以精准预测育种材料是否具备想要的性状。
这个“基因眼镜”就是分子检测。在高通量检测平台,借助分子标记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从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材料中筛选出所需基因。在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实现4至5代的“迭代”能力,超过国内行业2至3代/年的平均水平。
“如果说传统育种是大海捞鱼,那么我们正在实现定向撒网,既快又准。”杨凌技术中心性状整合中心负责人杨炳鹏说。
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中,先正达集团中国、北大荒垦丰等32家优势企业入围,聚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薯类等重要作物,构建“补短板”企业阵型。
“近年来,创新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有很大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说,双方通过种质资源的联合测配,筛选优良的组合,并把已经审定的品种放到企业高通量测试网络体系中,进一步评价丰产性、适应性和商业化开发价值。
当前,发达国家正迈向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育种4.0时代,我国育种行业处在由杂交育种2.0阶段向分子育种3.0阶段的过渡期。现代育种平台的建设应用,正推动我国种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发力助推种业振兴
“昨天还是短袖,今天就换上羽绒服了。海南、杨凌往返出差很多,育种需要合适的温度,我们是追春天的人。相信种业发展也一定会迎来春天。”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事业部战略负责人张晓强对记者说。
种业振兴,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是关键。
张晓强介绍,围绕品种研发、选育、扩繁、推广,一方面加快构筑核心环节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与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识别、筛选和转化,最终推向市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马江涛表示,已引进培育百余家种业企业入区发展,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的种业创新体系。今后将持续加强创新攻关、要素集聚、培优扶强、示范推广。
“近年来,农业领域很多科技专项都是按照科企合作等模式进行的。下一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种业加快迈向4.0阶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房玉林说。(记者于文静)
(责编:乔业琼、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