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街:从“码头文化”到“文化码头”

发布时间:2024-11-26 03:08:12 来源: sp20241126

“吉庆街是一个鬼魅,是一个感觉,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漂泊码头……”当代作家池莉曾在小说《生活秀》中这样写道。吉庆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这条最初仅有170米的街道,因其特色“宵夜”与丰富的民俗艺术表演闻名。武汉民间一直流传着“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的说法。2022年5月,吉庆街成为武汉唯一的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街区。

应运而生:码头文化“生活秀”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之处,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遍布的水运码头催生出极具地方人文特色的码头文化。

狭义上的码头文化,指的是聚集水陆码头区的工人群体、商贩,在工作与休闲娱乐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由于从事货物搬运等体力劳动,人们工作之余会选择码头附近的饮食摊,大碗喝茶、大口吃肉。街头巷尾有各种杂艺、唱戏等民间艺人表演,还有以茶楼、茶馆为平台的楚剧(又称花鼓戏)演绎,供人观赏。这就是吉庆街“生活秀”的雏形。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府收回俄租界后,对租界路名进行了大范围修改,吉庆街正式获名。此后,历经几次调整,1972年,随着大智横街并入,吉庆街复名并沿用至今。根据《江岸区志》中对“宵夜”片段的记载,“90年代位于老通城背后的吉庆街,逐渐形成具有浓郁楚风汉韵的饮食文化街。有边吃边伴艺人吹拉弹唱的方式,以凑酒兴。入夜,天南海北食客纷至沓来,在两米多宽的街道上,就着简易的圆桌和凳子,吃油焖大虾、卤鸡、鸭脖、鸭翅、炒田螺、香辣蟹等广、川味特色菜肴,喝扎啤和白酒,聊天,听演唱,夹杂擦皮鞋的、卖鲜花的、背着烟匣子卖烟的、给人画画的,呈现几分老汉口之风情”。正是这个时期,吉庆街的知名度不断壮大,五湖四海的美食宵夜与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两者相辅相成,成为那个年代吉庆街的集体记忆。

21世纪以来,人们对吉庆街的认识离不开开篇所提到的小说作家——池莉。她所撰写的都市小说《生活秀》,讲述了个体女老板来双扬在吉庆街的打拼经历。该小说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与话剧,获得国内多个奖项,由此,全国各地的人们知道了武汉有条吉庆街,认识了其独具市井风貌的“生活秀”。从口口相传到文字、小说,再到影视剧,记忆载体不断转变,记录着吉庆街的故事,也见证了它的时代变迁。

空间再造:非遗街区新地标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那个从市井走出来的吉庆街,也面临着整改与提升。2009年,吉庆街易地重建项目正式开工。

根据2009年武汉市规划局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的《吉庆街民俗饮食文化街项目规划咨询方案》,方案计划对吉庆街进行三期的改造,以建立集餐饮、旅游、购物、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汉派特色风情街。2016年12月28日,吉庆民俗街重新开街。新街在业态规划上,打破了过去以饮食、演绎为主体的单一经营格局,提出“民俗文化、汉味美食、荆楚演绎、老街旅游”十六字方针。这一空间规划的转向,也为吉庆街吸纳现代消费文化、老旧文化推陈出新、形成多元非遗文化聚集地,奠定了重要理念基础。吉庆民俗街经营管理的负责人告诉笔者,现在的吉庆民俗街非常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特色招商与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码头文化”转化为“文化码头”。

新吉庆街的建筑主要按照20世纪20年代老汉口“模范区”的样式,以红、白、灰三色为主色调,灰色水磨石配红色砖墙,瓦片铺盖的弧形屋顶,有着典型的老汉口里分建筑风格。改造后的沿线商铺还原了过去“上有眺台走廊,扶手栏杆,下有宽敞门面”的景貌。除整体的怀旧景观设计外,新吉庆街也融入了许多时尚元素。例如,在街门口两侧打造了武汉方言文化墙,“搞么斯(干什么)”“瞿瞿话(悄悄话)”“过早(吃早餐)”“搭白算数(说话算话)”等,吸引许多外地游客驻足跟读。此外,还有表现吉庆街市井风情的宵夜群雕、根据荆楚文化设计的吉祥物“吉吉”(以湖北编钟为原型)和“庆庆”(以湖北姑娘为原型)布满整个街区,成为游客旅游拍照打卡的文化景观。

对文化空间的再造,归根结底,需要落脚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通过搭建互动型非遗集市与开放型文艺展演舞台,新吉庆街塑造了一个供全民沉浸体验的公共文化空间。例如,以活动性花车与展位为载体,现有汉绣、武汉面塑与剪纸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逢年过节,这里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对湖北的非遗文化进行宣传。此外,中庭广场架设文艺展演舞台,现在年演出量约50场,致力打造一个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百姓大戏台。

回溯入选非遗特色街区的新吉庆街的经历,它启示我们,城市空间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容器”,在改造物质空间的同时,离不开文化空间的再生产。

城市名片:荆楚文化“时代秀”

吉庆街作为荆楚大地、湖北武汉的历史文化街区,既承载着地方百姓的市井风俗与价值观念,也见证了武汉这座码头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共时性发展。可以说,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吉庆街的码头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并融入荆楚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新时代的荆楚文化名片。

打卡饮食文化。晚唐诗人罗隐《忆夏口》诗云:“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吉庆街的饮食文化是武汉饮食文化的缩影。过去以“宵夜”“大排档”为标签的吉庆街,现在不仅打造了露天美食夜市,还吸引了传统百年老字号店铺进驻。在这里,你既能品味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又可能看到马守志、徐佳莹、王永中等上述美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2020年,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了聚焦吉庆民俗街的“非遗老字号云端绽放”活动,央视新闻现场直播,近141万网友在线观看。有网友评论道:“过去只知道武汉有热干面,好想去吉庆街打卡美食!”

消费演艺文化。从茶馆里的楚剧汉剧,到大排档的街头表演,再到如今的百姓大舞台,演艺文化是吉庆街能够历久弥新的重要元素。现如今,吉庆街的艺术演绎涵盖了楚剧、汉剧、湖北大鼓、道琴等多种形式,成为宣扬荆楚曲艺文化的主阵地。演艺文化离不开民间艺人的演绎传承。当前吉庆街登记的艺人有100多名,定期还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艺人进行培训。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曾在吉庆街艺人培训班中提到,“汉口是个养艺人的码头,到汉口‘闯码头’,得端稳手里的艺术‘饭碗’”。

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吉庆街126号(原辅义里27号)为原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江岸区在原址设立了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展出瞿秋白在武汉等相关历史资料。2017年,吉庆民俗街成立了商圈党总支并设立党员驿站,搭建起了党总支与商户的沟通桥梁。在以党建为引领的基础上,党总支定期举行“红色文化”宣讲,并结合街内的非遗民俗文化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既拓宽了党建的学习载体,又实现了对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继《生活秀》故事12年后的春天,池莉在《吉庆街简记》中写道:“而今吉庆街大手笔扩建,灿然面世,老树新花,更上层楼……”此后又10年,如今的吉庆民俗街年游客量超1200万人次,“武汉戏码头”“楚剧专场”“百姓大戏台”等文化主题活动轮番上演,已然成了宣传荆楚文化、聚集汉味美食的重要地标。岁月变迁,吉庆街“时代秀”的精彩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陈峻俊,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翟梦迪,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编:王震、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