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乌拉圭“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我们一直和中国紧密相连”

发布时间:2024-12-25 12:14:36 来源: sp20241225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到达“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的时候,恰逢下午课间。孩子们三三两两在教室里,或聊天或玩闹,很是随性。进入三年级的教室,孩子们看到老师身后的记者一行,“哇”作一片,立刻围了上来,叽叽喳喳,一脸兴奋与好奇。

听到记者低声交流的中文,看着采访本上写下的汉字,有几个孩子焦急地指着记者,用西语向老师说了一大串话。

随行的翻译笑着告诉我们:“孩子们在问,什么时候才能开始上中文课,他们很想学中文。”

在乌拉圭有一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

部分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部分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原名乌拉圭319小学,位于蒙得维的亚市相对贫困的卡萨瓦耶区。乌拉圭政府在2004年正式将其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从此,这所小学与中国开启了不解之缘。每当学校举行正式活动时,蓝白相间的乌拉圭国旗与中国五星红旗一同升起,迎风飘扬。

小学墙上悬挂的中国援助标识。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小学墙上悬挂的中国援助标识。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中国政府先后为学校援助了电脑等教学设备,并于2018年开工建设新的教学楼,2020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该校与其他学校共用教学楼的历史。

在学校揭牌仪式上,乌拉圭副总统阿希蒙、代外长阿切、国家公共教育管理局局长席尔瓦、蒙得维的亚市市长高斯等重要政治人物纷纷出席,阿希蒙发表讲话时就中国政府对乌公共教育事业的无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谢。

“这是所有人努力的成果。”谈及学校新楼落成并揭牌,前校长秘书卢汉·梅洛说:“并不是说中国因为喜欢我们而援助我们一所学校,而是我们一起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好的文化教育给予当地孩子更多发展可能

“熊猫阅览室”一角。卢汉·梅洛为记者展示大使馆赠送的龙头。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熊猫阅览室”一角。卢汉·梅洛为记者展示大使馆赠送的龙头。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2021年我创建了‘熊猫阅览室’,存放了中文相关的书籍,中国驻乌拉圭大使馆赠送的所有礼物,包括舞龙舞狮的道具等也都存放在这里。”卢汉·梅洛笑着说:“所以,孩子们来这个阅览室就可以遇见中国文化。”

对于孩子们来说,可爱的熊猫以及书法、剪纸、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等充满趣味,让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憧憬。据了解,此前学校开展过2次访问活动,参与活动的师生在山东青岛看了京剧《美猴王》,到北京游览了长城、天坛,故宫博物院,还在北京动物园看到了大熊猫。这些素材成为后来学校开展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校长劳拉·阿尔维斯说:“我们正在推进的一项工作就是重启访问中国的交流活动。”

对于教师们来说,中国文化中一些教育和生活的理念也非常值得关注。劳拉·阿尔维斯告诉记者:“在蒙得维的亚,卡萨瓦耶区相对偏远,发展机会较少。我们努力让孩子们增长更多见识,不让他们因为身处偏远地区而发展受限,希望他们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实现人生的超越,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启发。”

“我出生在卡萨瓦耶区,卢汉是我在这里上六年级时的老师,我对这个社区和这所学校都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走出卡萨瓦耶区完成学业后又选择回来工作的原因。”校长秘书安娜·维达尔在学校工作已近12年,经历了学校合并、搬迁的全过程。从一线教师转变为管理人员,安娜也在积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推动学校与社区、城市、全国乃至国际间教育领域的合作,为当地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中文”正在成为乌拉圭的新“热词”

近年来,中乌两国文化交流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乌拉圭学校或机构有意招收更多的中文老师教授中文课。正如中国驻乌拉圭大使黄亚中所说,“中文”正在成为乌拉圭的新“热词”。

“今天上午的中文课,我们给孩子们讲了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很受欢迎。”乌拉圭共和国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郭梅介绍说,该小学的中文课每周都由孔子学院的老师们前往教授,今年起,授课年级从六年级扩展到四、五、六年级,有近百名学生。

“下一步,我们想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偏好,设计更符合当地的中文教材和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中文、学好中文。”郭梅说。

小学教室里的中乌两国国旗。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小学教室里的中乌两国国旗。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推动当地社区与中国开展文化交流。安娜举例说:“在低年级课程中,我们开始教给孩子们蚕从哪里来,并将丝绸加工的知识和相关中国文化逐渐延伸至六年级的课程中。”在她看来,学校师生和家长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期待未来与中国共同搭建起更好的合作平台。

“我们希望进一步拉近孩子们与中国的距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文,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卢汉说:“因为我们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我们一直和中国紧密相连。”

拍摄、剪辑: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

翻译:人民网记者 吴思萱

(责编:王禹蘅、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