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2:17:31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10月31日电 自然资源部31日在官网就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发布解读文章称,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一、海洋产业向好势头持续巩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海洋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全球造船市场高景气度的背景下,我国海洋船舶制造企业紧抓机遇,批量承接油、散、集、气4大主力船型订单,前三季度,我国海船新承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1.9%,细分领域和重点船型市场优势不断筑牢,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我国绿色动力船型研发成果显著,9月初批量推出了15万方液氨运输船、2万方氨燃料加注船、8.2万吨氨燃料散货船、2.75万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等多型新研发船型产品,并获得多国船级社认证,为船舶企业后续承接订单打下良好基础。海洋旅游稳步趋好,前三季度,海洋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4.6%,从暑期数据来看,东南沿海城市、山东半岛等地客流量增长明显,沿海地方积极打造旅游新兴目的地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积极的政策引导邮轮旅游强劲复苏,前三季度,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约为149.5万人次,同比增长11.0倍,海洋旅游新动能快速释放。
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海工装备制造业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前三季度,我国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大幅增长,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为主的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在山东威海出坞下水,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完工交付,填补了重要技术空白;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命名交付;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培育成效显著,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中药海藻有效活性成分AOS3,提供了海洋中药活性产物在痛风关节炎临床治疗方面的崭新方向和研发靶点,海洋天然产物—西松烷内酯,在抗炎机制和体内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被验证,奠定了进入临床试验的基础。
二、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强化。前三季度,全国新增批准用海面积同比增长6.7%,项目涉及投资额超7400亿元。为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沿海地方积极行动,海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用海用岛要素保障的通知》,提出10条具体举措,助推涉海项目建设提速。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海洋产业园(海洋牧场类)用海选址及控制标准(试行)》及《广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推进用海项目建设与管理。浙江省印发《浙江省优化养殖用海管理实施方案》,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维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
海洋资源供给稳定增长。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持续推进,前三季度,我国在南海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陵水36-1”,北部湾乌石17-2油田群和23-5油田群、海南“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等相继投产,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9%、8.8%。海上风电供应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9.5%,16.6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明阳天成号”开始运行并成功抵御超强台风“摩羯”冲击。深远海养殖加快推进,有效保障优质蛋白供给,前三季度,我国首座集深远海养殖新品种开发、工业化养殖模式研究及试验观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舱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渔机1号”在山东荣成海域投入运营,福建泉州首个建设投产的深远海养殖渔场“高正深远海养殖I期工程”养殖的大黄鱼开始捕捞上市,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稳步推进,山东东营港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双端产水+高效除盐”专利技术,作为全球最大热膜耦合海水淡化项目,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提供增量水源。
三、企业经营总体稳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企业经营和预期总体稳定。重点调研的900余家涉海企业中,有近八成企业前三季度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保持稳定或增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企业预期向好,分别有超六成、八成的企业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保持稳定或增长;200余家海洋新兴产业企业中,有近八成企业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保持稳定或增长。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七成企业前三季度研发经费、人员数量同比均保持稳定或增长,较上半年分别提高0.8、0.9个百分点。企业主要通过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创新等途径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沿海地方多措并举,创新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提升成果产出与转化能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多元化发展,山东校企共建海水绿色养殖与智慧渔业重点实验室,浙江首个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工建设,青岛成立聚力“蓝色药库”海药中药开发的“医药转化联合创新中心”,中国海洋国际人才港总部基地“国际海洋人才大厦”在青岛海洋人才创新园正式揭牌,并与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共建“海洋食品产业发展创新中心”。金融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开展,厦门设立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为20亿元,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融合,服务海洋类科技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快速形成。海洋各领域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快速积聚,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在助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国内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成功下水,山东港口自主研发高压岸电自行机器人正式投用,我国首套内转塔浮筒式单点系泊系统获中国船级社和法国船级社双重原则性批准(AIP)证书,11项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在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国内首套不可上浪型抗浪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主体全部建成,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在广东珠海实现稳定产氢,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连续运行时间居世界首位,累计并网发电量超410万千瓦时,由我国主导制定的海水淡化领域第三项国际标准《反渗透(RO)和纳滤(NF)膜元件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成功立项。
五、海洋外贸平稳向好,港口航道不断优化
海洋对外贸易总体稳定增长。面对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主要市场动能弱,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挑战,海洋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前三季度,我国涉海产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3%。重点监测的涉海装备进出口增势显著,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长强劲,前三季度,船舶和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84.8%和23.4%,全球最大、单价超百亿元、代表全球海工装备最高水平的生产储卸油平台成功交付。前三季度,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39万吨,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水产品价格下降影响,进出口总额1954亿元,同比下降5.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受短期偶发因素影响,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3.2%。
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已建成自动化码头49座,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持续增加,覆盖高等级航道超过7800公里。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项目在黄骅港启动,浙江省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宁波舟山港梅山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顺利投运,“浙闸通”2.0在杭州正式启动上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江海联运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和航道绿色化、智慧化建设加快推进。
前三季度,在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市场信心和活力增强,预期不断改善,海洋经济有利因素不断积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乱交织,风险挑战增多,目前海洋经济稳中有进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落实海洋领域增量政策和已出台的存量政策,着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海洋经济积极发展的基础,增强海洋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