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湾碧水 守蓝色家园(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25 01:55:06 来源: sp20241125

  一场雨过后,鹭岛的海风有些冷冽。

  宽肩膀、黑面庞、寸头短发,43岁的杨海山稳稳地站在甲板上。“‘厦海环011’报告,五通码头海域发现海漂垃圾,准备前往处置。”杨海山是福建厦门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刘五店作业队队长,他还有一个别称——“海上美容师”。

  半小时不到,船已到达指定海域。远远望见一片漂浮物,驶近一瞧,“是上游九龙江冲来的岸边树枝。”杨海山操控着方向盘,按下按钮,脚下这艘排水量200吨的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缓缓靠近,一个白色的垃圾收集斗沉入水下,水流旋转中,漂浮物进斗入舱。

  20多年前从东北雪原来到东南海滨,打小没见过海的杨海山对厦门湾这片海十分喜爱,但有时也会失落——每逢台风大雨,往日洁净蔚蓝的海水便一片狼藉,海滩更是让人无处下脚,“枯枝落叶、生活垃圾被卷到海中,不美观不说,对航道安全、沿海生态都有影响。”

  3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26公里的海岸线长度,“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如何守护好蓝色家园?

  一栋白色二层小楼矗立在鹭江道海滨,这里便是厦门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1994年,厦门成立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工作。“现在可以说是装备齐全、兵强马壮了!”站长张梁华介绍,管理站有3个环卫码头、3个吊卸点,150余名工作人员,同时可遥控指挥8艘机械化船只及51艘其他各类船舶。

  出海一趟不容易,如何能精准定位、及时清理海漂垃圾?“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靠智能预测。”杨海山指着船顶的360度摄像头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厦门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力量,建设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对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每日预测预报。此外,在沿海重点岸段安装视频监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海漂垃圾。

  说话间,清扫船缓缓靠岸,吊机摆动下,4个货舱的海漂垃圾被转运上岸。“它们会去哪儿?”“泡沫、塑料瓶等回收利用,树枝、水草等焚烧发电,海泥、生物等发酵堆肥,各有各的去处。”张梁华回答记者。

  “清扫海域越来越大,垃圾总量持续减少。”张梁华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数据。从2016年到2023年,海上环卫站负责的海域面积从厦门西海域的62平方公里增加到全市的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从2020年到2023年垃圾分布密度从每公里岸线240.38平方米降到96.63平方米,连续两年福建全省最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2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