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躬耕“文化田”

发布时间:2024-11-01 12:49:12 来源: sp20241101

图①:夏昭炎在假期学校为孩子们授课。安斯佳摄

图①:夏昭炎在假期学校为孩子们授课。安斯佳摄

图②:夏昭炎和孩子们在农家书屋阅读书籍。受访者供图

图②:夏昭炎和孩子们在农家书屋阅读书籍。受访者供图

图③:夏昭炎和孩子们在户外。安斯佳摄

图③:夏昭炎和孩子们在户外。安斯佳摄

深秋的一个清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谭家垅村笼罩在蒙蒙雨雾中。

88岁的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走出家门,沿着湿漉漉的乡间小路,前往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小讲堂”。

“小讲堂”里,一批批村民冒雨赶来,聚精会神地聆听夏昭炎讲孝道、话传统,分析当下时事。这间不大的屋子,照亮村民们的心。

“在外任教几十年,回到乡村做乡贤。老有所为‘种文化’,和风细雨润心田。”正如村民夏政凯的一首小诗描述的那样,10多年来,退而不休的夏昭炎回乡做起“耕夫”,不种稻田“种文化”,为乡亲们耕种出一片金灿灿的“文化田”。

“军旅是我人生中最灿烂、最给我力量的时光”

院前,稻田随风起浪;院后,松林郁郁葱葱。谭家垅村一座农家小院里,鲜花芬芳,果树飘香,一栋二层小楼朴雅明净。

年近九旬的夏昭炎是这座小院的主人。身材瘦小的他满头银发,但腰不弯、背不驼,上楼梯时步履不见蹒跚。“在部队养成了好习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夏昭炎说。

拾级而上,楼梯上堆放着报纸杂志。走进二楼,更多的书映入眼帘,墙角书架上、客厅茶几上,满眼都是书。

“读书能改变命运,知识能让人进步。”这是夏昭炎一生的信念。他幼年失怙,由祖父母抚养成人。在村里颇有名望的祖父读过私塾,从小就对夏昭炎寄予厚望,教导他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

1951年,不满16岁的夏昭炎怀揣报国热情报名参军。因初中肄业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夏昭炎成为一名文化教员。

“接受任务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好。”讲起给战士们上课的情形,夏昭炎突然兴奋地站起来,以手作笔为记者比画。

“‘仁’字是两个人互相支持,两个人一起做好事。‘信’字是‘人’旁‘言’边,言而有信方为人……”当时,很多战士没上过学,辨别字形有困难,夏昭炎就将字拆解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帮助战友们分辨字形,加强记忆。

“为了让战友们更好更快地学习文化知识,我抓紧时间备课,即使辛苦点也不觉得累。”谈起在部队的经历,夏昭炎感慨地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军旅是我人生中最灿烂、最给我力量的时光,坚定了我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也决定了我成为今天这样的人。”

1955年,夏昭炎转业回乡,进入攸县政府部门工作。虽然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但夏昭炎还是想圆他的大学梦。白天上班,晚上坚持读书,一年后夏昭炎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没有书香,乡村无法真正振兴繁荣”

1960年大学毕业后,夏昭炎分配到炎陵县第一中学当了一名教师,再次拿起教鞭,辛勤耕耘,甘之如饴。1979年,他调入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任教。

2004年,准备退休的夏昭炎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后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过了5年术后观察期,夏昭炎和妻子杨莲金商量,决定搬回环境宜人的家乡谭家垅村休养。

走在田垄,闻着稻香,夏昭炎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意。然而,住的日子久了,他发现村子里盖起小洋楼,通了水泥路,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旧匮乏,农闲时除了打牌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

“乡村也应有乡村的文化氛围。没有书香,乡村无法真正振兴繁荣。”夏昭炎决定修整祖宅创办农家书屋,让乡亲们从牌桌前来到书桌前。

农家书屋开张后,夏昭炎和妻子挨家挨户上门邀请:“到书屋来看看书吧。”受到从大城市回来的大学教授盛情邀请,许多村民心怀好奇走进了书屋,从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挑选心仪的报刊书籍。夏昭炎夫妇也常和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在学生、亲友的捐助下不断丰富报刊书籍的种类。

来农家书屋的村民和孩子越来越多,夏昭炎夫妇十分高兴:“我们就是想让乡亲们多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生活。”

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一间间整理出来;电视机、音响、影碟机,一样样添置起来……在村委会支持下,农家书屋规模越来越大,渐渐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还吸引了不少邻村村民前来。为方便周围村庄的村民看书借书,夏昭炎与邻村村干部商议,将农家书屋与各村部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在有热心人管理的界市、南田、荷叶塘、杏塘、佳台等村庄设立了多个借阅点,让书香弥漫山野乡村。

一直以来,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常常被忽视。2009年,夏昭炎建起老年活动室,开办“小讲堂”,给村民们讲传统文化、时事政治。杨莲金退休前在湘潭市卫生局工作,特意开设了老年保健课堂,定期为村民讲授保健知识,组织村民们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很受大家欢迎。

小书屋用于书籍借阅,小讲堂用于基层宣讲,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当地政府以夏昭炎夫妇的探索为蓝本,逐渐铺开在农村百姓家门口建设“门前三小”工程,打通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一心回报桑梓的夏昭炎,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成为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

“播种文化让生命更丰盈”

长期教书育人的夏昭炎,最关心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成长。2010年暑假,针对村里留守儿童多、假期无人照管的情况,夏昭炎再次站上讲台,为孩子们创办了一所免费的假期学校。

“写5篇读书心得,授予‘读书小学士’称号;写10篇,授予‘读书小硕士’;写15篇,授予‘读书小博士’……”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懂书,夏昭炎想了不少方法,只要孩子们在学校或课外竞赛中获得名次,都会奖励他们喜欢的图书。这些书籍,都是夏昭炎自掏腰包、精心挑选的。

故事大王、成语大赛、才艺展示……为了丰富假期学校的教学内容,夏昭炎组织各类有趣的主题活动和竞赛,还东奔西走动员附近中小学的教师义务上课。得知夏昭炎的事迹后,包括湖南科技大学在内的湖南省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前来支教,免费为孩子们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13年来,夏昭炎开办的假期学校从未间断,先后吸引了附近8个乡镇的千余名学生来学习。夏昭炎还把这些年获得各种奖项的奖金全部捐出来,设立奖学基金,数十名寒门学子受到资助。一位学生考上大学后特意给夏昭炎写来感谢信:“奖学金虽然不多,却饱含着教授的深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今,夏昭炎耕种的“文化田”,就像院前丰收的稻田一样,承载着村民的欢喜和希望。在夏昭炎崇文兴教的感染下,在文明乡风的浸润下,村里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团结互助多了……“看看书、跳跳操,眼界宽了、身体好了,心情舒畅,日子就美好。”在村民们看来,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了村里的“幸福院”。

“美丽乡村,不仅是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还要村民精神充实。我这一辈子都是文化教员,理应出点力。”反哺桑梓的夏昭炎,内心充盈着幸福感,年近九旬依然神采奕奕,“读书人,文以载道,行以济世。做这些事我精神愉悦,播种文化让生命更丰盈。”(陈典宏、野钞洋)

(责编:彭晓玲、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