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作业须答好“四道题”

发布时间:2024-11-26 01:58:08 来源: sp20241126

原标题:“走心”的作业须答好“四道题”

   近年来,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越来越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作业设计”是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的问题之一,并将作业设计水平纳入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范畴,主张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创新能力。教师为何要创新作业形式,如何创新作业形式,以及如何在创新过程中避免形式主义,不仅是教育实践者的重要关切,更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改变作业的单一形式

   课堂与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构成。学生作业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单就作业形式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作业的功能性质单一,主要将作业用于课堂知识的巩固或考试的预备;作业的任务形式单一,以书写—计算的文本型作业为主,无法满足综合育人需要;作业的完成形式单一,强调整齐划一的统一完成,缺乏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作业的评价形式单一,过于偏重分数的竞争性评价和教师评价,忽视了作业的增值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

   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要求学校及教师更新对作业的功能理解,对作业任务形式、完成形式和评价形式进行系统革新,力求通过改变作业的单一形式和方式,创新创设多样态、多形式的作业,整合不同类型、形式作业的育人功能,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作业形式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体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力、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能,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创新作业形式的内在逻辑

   作业形式创新,须回答好“作业为什么”“作业做什么”“作业怎么做”“作业如何评”四个基本问题。以实现作业综合育人为导向,改革创新作业的任务形式、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更新作业功能观。提升作业的育人效果,首先要更新对作业功能性质的理解。教师通常将作业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考试的预备,因而强调重复性练习。但这一理解是对作业功能的窄化、矮化。新的作业功能观,不仅应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对课程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生活的拓展、丰富和深化。作业是师生交互的媒介,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是学生建构意义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获得新的体验、探究、实践和自主学习机会,进而促进更有深度、更可持续的学习与成长。

   创新作业任务形式。新的作业功能观,必然要求改变传统以书写—计算任务为主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形式更偏向知识巩固和思维训练,无法全面支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开展多形式、多类型的作业任务创新,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中小学教师可根据课程主题与内容自主设计多样化多类型的作业,如“体验欣赏类”作业,让学生在体验、赏析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科学探究类”作业,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提升素养;“社会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调查与实践中应用知识、锤炼品质;“创新设计类”作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感知创造、勇于创新;“活动展示类”作业,让学生在活动和表演中展示自我、提升自信;“实践反思类”作业,让学生在反思与重构中发展思维,提升自我意识。与传统作业形式不同,新的作业设计应更加突出学生的身体参与、自我管理、动手实践和团队协同。只有在多样化、综合化的作业任务完成中,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作业完成形式。作业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在“做什么作业”上下功夫,还需在“如何做作业”上有创新。一是探索多模态、多样态的作业完成形式。除“写作业”外,可创造性设计“说作业”“画作业”“教作业”“创作业”等多种方式。二是倡导个性化的作业完成形式。改变过往作业定点、定时、定任务的统一方式,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风格、认知偏好、学习水平以及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决定作业完成的时间、地点、任务、难度和形式,提升学生对作业的掌控感。三是突出综合化、跨学科的协同完成方式。强调作业完成及其呈现形式的活动化、作品化、综合化、个性化和协作化,全面发挥作业的综合育人效应。

   创新作业评价形式。传统学校作业评价偏重分数评价和教师评价,增加了学生横向比较焦虑、加重了教师评价负担。新的作业评价形式应突出“增值性”特点,让学生更多聚焦于自我进步和提升,而不是陷入“分数陷阱”。突出教师评价的“形成性”特点,让教师成为“作业指导员”而非“作业打分员”,更加关注作业中学生学习问题的分析、诊断和反馈建议,让学生更有方向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评价,通过设计支架性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和反思。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评价,减轻教师作业评价的机械性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开展教书育人的改革创新工作。

  回归作业的育人初心

   创新作业形式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作业创新忽视学生发展需求,无关学生核心素养,设计与实施缺乏顶层设计,形式多样但育人效果不好。可以说,形式化、套路化的创新作业,正在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新式作业负担。

   破除作业创新的形式主义,首先需回归作业的育人初心。教育相关主体需直面学生发展的成长需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引,通过综合化作业改革与创新,拓展学生经验并培育综合素养,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其次,加强创新作业的研究与探索。一方面,将创新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学校校本研修体系,建立区域、学校层面鼓励作业创新的文化和机制,推进有组织作业研究与创新,提升优质创新作业供给;另一方面,提升教师作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注重教师作业设计的培训和再教育,突出创新作业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建立创新作业共研、共建、共享机制。最后,要加强创新作业的协同治理。建立学校、年级、学科多级创新作业审核机制,明晰创新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标准、流程和要求,避免“伪创新”“乱创新”的作业流向学生书桌。吸纳学生、家长参与创新作业设计与实施,设立学生、家长对创新作业的监督、反馈和改进机制,凝聚合力,共同促进孩子主动、健康、全面成长。

   (作者:李云星,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