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绿”了

发布时间:2024-12-21 08:35:24 来源: sp20241221

  看见公益|石头山“绿”了

  “过去遇到大风天,一打开大门,那风就能把你刮回来,想关门都关不上。”71岁的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村民石贵府回忆起小时候在村委大院里上学的场景,很是感慨。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村子一到冬春风多的季节,经常黄沙漫天,严重的时候几米外都看不见人。“老人们都说,这就是一片风沙薄地。”

  改变发生在近20年间,从一片风沙薄地到“绿色聚宝盆”,岔道村在一片风沙中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村子更美了、游客更多了、年轻人也回来了。”石贵府经常高兴地在村头散步,一点点见证小山村的“大变化”。

  “一眼望去只有石头山”

  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不远处,有一座映入眼帘的山,形似桃子,游客们亲切地将它唤作“桃山”。岔道村与岔道古城就位于“桃山”脚下,毗邻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

  在雨中,一路跟着石贵府走过岔道村的石条路,记者看到,路两旁栽满了小树,虽尚未成林,但树荫面积已然不小,一些游客在雨中快速穿行在一片片树荫下。

  “村子面积这些年其实变化不大,但内里可就大变样了。”石贵府指着村头说,过去站在这里一眼望去,四五里地都一览无余,除了几棵稀稀落落“插”在田间和小土堆中间的老槐树,就什么都没有了。

  “一眼望去都是石头山。”

  这也是岔道村地形的最真实写照。岔道村位于八达岭地区,周边多山地,由于土层薄,多沙砾,且又处于北京西北“上风口”,因而风沙天多,也就导致周边多裸露石头地,缺少适合耕作的农田。

  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让岔道村人很难靠耕种自给自足,只能另辟蹊径谋生。

  “因为没有太多地种,我们这里自古就经商的多。”石贵府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

  “我们这里也算北上的交通要道了,给来往歇脚的人卖点吃的喝的,顺带卖些土特产和自制的小商品,能补贴点家用。”石贵府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不少大人都挑着担四处兜售,给家里赚点吃食。

  到20世纪80年代,八达岭长城开发后,岔道村由于毗邻八达岭长城入口,也迎来了大批游客,再加上改革开放的红利,一大批村里经商的人开始走出去。

  “那时候日子好点了,稍微赚点钱就想着走出去,‘走出大山’是当年很多人最朴素的愿望。”石贵府指着村里依然还保存的部分古长城城墙说,岔道村又一次复兴是得益于长城,却也因此,让好多人离开了村子。

  “村子还是那个样,人却一个个离开了。”

  “村子绿了,人多了”

  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当地人缺乏谋生方式,是村里人想要离开的最主要原因。岔道村的情况正是延庆区大部分山村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20世纪50年代,延庆的森林面积不足19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7%,八达岭、康庄地区是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环境恶劣导致人们生活不易。

  痛则思变。2000年,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12万亩荒滩变“绿洲”,延庆山区生态状况稍有改善。更大的变化出现在近20年间,延庆区把造林放在重点流域和主要区域,率先在主要河流、公路干线前山脸、风沙危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区推进,因地制宜、步步为营,采取了荒山人工造林、爆破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灌木林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大规模推进“应绿尽绿”。22年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近150万亩。

  “从过去的一出门就满身土,到现在的夜里一抬头就看到漫天繁星,变化真的很大。”岔道村第一书记张宝龙告诉记者,当地植树造林的难度很大,必须要原坑换土,先改良当地的砂石地质地貌,才能把树栽活。

  “过去这里石头比土多,荒山比田多;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能下死龙王爷,雨多却水少,种树这事想想就难”石贵府说,起初是不相信能改变这块乱石堆积之地的。

  “但眼看着山上一点点绿了。”

  如果说京津风沙源治理是为北京这座城市织上了绿色的“裙角”,从2012年开始的两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则为北京披上了绿色衣裳。

  2012年,北京市做出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2018年,又开展了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202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显示,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5年增绿102万亩,首都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扩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为了破解“绿水青山”难度量问题,自2015年起,延庆区先后进行三轮GEP核算,是北京市首个开展GEP核算的区,并率先将GEP核算至乡镇级。

  “施行核算的效果显著,GEP与GDP实现双增长,延庆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又较好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表示,在核算的基础上,延庆还探索建立基于GEP核算成果的应用机制,研究制定考核奖励办法,推进GEP进补偿、进规划、进考核。率先将GEP核算结果与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挂钩,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生态奖励资金,对生态本底保护行为、生态效益提升行为、生态价值实现创新典型项目进行补偿或奖励。

  在绿色发展“组合拳”下,延庆擦亮了绿色的底色,也打响了当地发展的“金色招牌”。

  “过去长城没开放的时候,都知道八达岭镇这块穷,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后来稍好点了,但走得也很多,现在就不一样了,外面的人想回来,村里的也不愿意走了。”石贵府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在北京城区定居,早年间不是没想过一起搬到市里住。

  “但现在,不走了。”石贵府乐呵呵的说,

  “家家户户做老板”

  让石贵府绝对不走原因,除了当地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从小长大村子的眷恋,还在于村里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有了“奔头”。

  “靠着八达岭长城,村里现在家家都搞起了民宿。”石贵府也把自己家里的小院改建成了一个四合院样式的民宿,租了出去。

  石贵府的民宿位于村头,穿过一条小路就可以看到大门,门口有几棵杏树,满树已经成熟的黄杏压弯了枝头。

  石贵府说,这里本来是三面院墙,后来他又加了一面墙,也就成了现在的院落。院子不大,中间栽满了花草。

  “那些是海棠,开花的时候在外面都能闻到香味,泡一壶茶,在这听着雨赏花,惬意得很。”石贵府提起茶壶倒起了茶水。他以十万元一年的价格把小院租给了一个老朋友,平时会帮着打理一下。

  “当初村里的口号是‘家家’做老板,如今我也算个小老板了。”石贵府笑着说。

  大多数岔道村村民都跟石贵府一样,把自家房子或租或修整后自己经营打理,发展民宿。“村里民宿差不多7成是本地人在经营,还有一部分租给了个人或者连锁品牌管理。”岔道村村主任郝建光告诉记者,当时有政策,盖一间房给补2000块,帮助村民发展民宿。“那个时候,盖一间房一万块钱也就差不多了,这个补贴力度还是挺大的,大伙都挺有干劲。”

  记者在岔道古城看到,各种民宿餐馆林立,其中不乏一些连锁品牌民宿,尽管正下着小雨,但仍有不少游客穿梭在古城的石条路上,时不时停下来给路两旁的特色房屋拍照。记者在一家农家菜餐馆看到,已是下午一点多,还有两三伙游客进来吃饭,餐厅老板介绍,他们很多菜式都是就地取材,把当地的河鱼、香椿、槐花都搬上了餐桌。“这些特色菜很受游客欢迎,基本桌桌必点。”

  “现在村里人白天在岔道古城里做生意,晚上就回到岔道小区。”石贵府介绍,村里集中建设了岔道小区,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在山里也过上了城里的生活,现在更不想走了。”石贵府笑着说。(记者 冯仪 王琪)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