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7:33:49 来源: sp20241119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又在于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只有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体制改革,我国在持续保障粮食增产、农业社会化服务增效和农业产业提质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新时代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依靠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由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均耕地资源匮乏。目前我国拥有耕地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7%,总量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二是土地条件有限。全国现有耕地质量的平均等级为4.76,基础地力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且短时间较难改善的耕地面积占比高达21.95%。三是农地利用效率低,面临着人口外流导致的农地抛荒、弃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现代化要保障更高的生活水平,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农产品消费提档升级,特别是保障优质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提供更多量、更多样和更安全的农副产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二是农业现代化要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务,着眼于从产品性农业向功能性农业转型的趋势,逐步强化农业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挥农业的生态、人文、康养与社会价值功能,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农业现代化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实现上述这些目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是持续深化数字、生态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及运用,孕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控制,确保农业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聚焦农业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和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等,着力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农业生产流程再造,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创新农业产品及服务的消费场景。
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践行农业绿色低碳生产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应抓好生态技术这一基础支撑,尤其是加快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循环、耕地保护、土壤修复、作物营养管理等方面的现代生态技术;另一方面应基于技术创新与运用,深入推动土地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农业高效产出与生态持续优化的动态演进及长效平衡。
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发展“生物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能够极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加快生物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实践运用,是突破传统自然生产力局限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快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基因改良、生物防害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的运用,可以开拓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对生物内在机能进行定向干预,生产出更多更符合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产品,突破粮食增产的生物性局限,更好保障粮食及食品安全。
聚焦重点领域,以改革驱动农业现代化
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村改革深度融合,是以改革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指示,聚焦重点领域,一体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在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持续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发展、农民财产权利更好实现、耕地红线和生态环境得到更好保护。
加快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是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基本保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必须以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为目标,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探索通过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连续稳定的农业补贴政策、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和手段等途径,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不断激发农业生产经营热情。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速增效的有效手段,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促进城乡融合,重点聚焦规划体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农业从业人口薪酬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等,通过改革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促共进。
确保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更为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是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有序的基础性条件,对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保障作用。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应坚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建,探索更多有效的村民自治形式,逐步规范基层党务、政务、经济事务管理的标准和程序,把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
不断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确保二者协同,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完善“三农”工作的领导体制。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强大的领导力量,将各行业、各领域力量统筹起来,凝聚最大多数人的共识和力量。因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构建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引导农民个体力量、农村集体力量、社会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贯彻落实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基本要求,持续完善“三农”工作的推进机制。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持久战,既要事无巨细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矛盾,又须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引发的风险及挑战,为此,必须贯彻落实任务到岗和责任到人的基本要求,攥指成拳、合力推进。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责任扛在肩头、抓在手上。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机制,细化任务部署。三是注重学习经验,比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始终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完善“三农”工作的监督机制。坚持正确的考核监督导向,按照政治监督、工作考核两手抓的基本原则,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三农”工作的实绩考核制度,引导工作重心向“三农”聚焦。实施精准化考核监督,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紧盯关键人和关键事,始终抓稳抓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两件事,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做深、做实、做细监督工作。引导多元力量共同考核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
(作者:蒋永穆,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