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人共探中华通俗文化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5-01-10 14:34:30 来源: sp20250110

  通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通俗文化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日前,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2023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传承与创新:中华通俗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津门溯古抚今,共探中华通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2023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11月8日在天津大学举行。图为开幕会现场。主办方提供

  “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  如何延续中华文明价值?

  通俗文化,乃相对精英文化而言,多指传播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共享的文化。

  “通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广泛关注,海峡两岸学界都有深入研究,也希望共同探讨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蔡达峰在开幕会致辞中指出,探讨通俗文化,无疑是对大众生活和大众创造力的关注。时代在发展,生活在改善,传统文化在演化,有些已经消逝,有些成了受保护的遗产,经典可能趋向通俗,通俗可能成为范式,新的文化成果不断涌现。

  中华通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去粗取精,形成了两岸同胞和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价值。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在发言中表示,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心灵的根脉与归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大陆与台湾的共同认知基础和最佳共通语言,应善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上世纪初,在传统与现代观念剧烈碰撞的年代,通俗文化迎来重要发展。在《通俗文化百年与当下》的主旨报告中,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由1923年上映的电影《玉梨魂》说起,回顾了百年时间维度下中华通俗文化的演变以及中国式伦理的延展。他提出,通俗文化可能不登大雅之堂,但始终延续中华文明的诸多价值。它从历史来,在新的文化经验里不断承受冲击,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可能。当下,通俗文化呈现出网络化、年轻化、本土化等新面貌。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强势占据大众生活各场景,成为当前通俗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台湾崑山科技大学董事、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天铎在发言中呼吁就数字技术对文化与美学的影响进行审思。他认为,在人工智能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同时,更应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倡导,而不能“全部被数位技术的声音盖过”。

  面向世界讲述中国  通俗文学创作开启“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指出,“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本次研讨会上,通俗叙事文本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两岸学人研讨的重点议题。

  《白兔记》《封神演义》等是两岸耳熟能详的中华古典通俗文学作品。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在交流中表示,它们是每一个台湾孩子幼时成长的养分,欣羡向往的世界。传统文化透过故事的耳濡目染深入人心,并为民众树立了人格典范。她同时关注到大陆近期热映的《长安三万里》与《封神》等电影。这些作品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并成功完成了面向年轻世代的创新表达。段心仪认为,“通俗必须兼顾博雅,才能立足于中华文化底蕴,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才有面向世界的底气。这应是两岸共同努力的命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栾梅健在主旨报告中,以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现代转型时的创新性为题,解读了中国现代小说结构的重塑与主题的转变。栾梅健表示,在晚清到民初的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批创作者体现出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品格。从晚清的谴责小说到民初的言情小说,再到1915年以后主动创造爱国小说、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小说,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群体的创新性是突出的,也是进步的。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中国网文甚至走红海外,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对此,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卢菁认为,网络文学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它汲取了中华通俗文化的养分,以通俗文学为资源,实现了最初的生长。中国网络文学可以建构新的叙事体系,在对中华通俗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为饱满的中国叙事和更为全球化的文化表达。

  文化浸润日常  两岸共探“过去、现在与未来”

  除了文学作品,从建筑形制到民间信仰,中华通俗文化已融入两岸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联通大陆与台湾的重要情感纽带。在交流中,两岸学者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交流。

  妈祖文化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伴随民众日常生活不断演进的活态文化。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何慧俐论述了两岸妈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题,“妈祖文化具有民间的基层性,高度的包容性,它可以促进不同阶层、文化背景的民众互相沟通和理解。”她表示,两岸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妈祖文化是一个极重要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符号。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杰文在海峡两岸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中指出,皮影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两岸都有皮影戏门类,也同样面临传承困境,整体上这是皮影戏的表演传统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矛盾。目前可探索通过政府扶持、国际巡回演出、与高校合作、设立各类级别的皮影艺术博物馆等途径进行传承与创新。

  迄今为止,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已成功举办20届。本届研讨会在“九河下梢之地”的天津举办。这座市民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曾结出曲艺、言情与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化的硕果,也孕育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天津大学。天大培养的第一代毕业生王宠惠,曾在1943年开罗宣言的拟定过程中,促成会议公报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在研讨会尾声之际表示,通俗文化能够影响人,感染人,打动人。有益的文化传播能帮助人重塑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今天的选择。希望这次研讨会不仅关照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能令两岸青年聚焦中国的当下、现在与未来。(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杜雅楠 报道)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