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名人数连涨8年后下降36万 卷学历不香了?

发布时间:2024-12-21 19:06:10 来源: sp20241221

  考研人数减少,怎么看?

  近年来考研人数连年上涨,“考研热”备受关注。在连涨8年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2023年下降36万人,降幅约7.6%,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考研报名人数下降预示着“考研热”开始降温了吗?那些不考研的学生都在做什么?

  他们为什么不考研?

  “我到底要不要考研?”半月谈记者采访时,不少大学生正陷入“考研”和“就业”的两难抉择。

  不少学生说,在入学之初便有了读研打算,但看到一些“过来人”研究生毕业后依旧面临找工作难,心里就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为了保险起见,我一边投简历,一边复习考研。”山东大学文学院一名学生说,“当然,能找到工作就不读研了。”

  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选择不考研则是因为担心考不上。一位东部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说:“前两年接二连三的网课,我感觉学的知识不牢固,即便考了可能也考不上。”

  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奔波在考公务员的路上。“现在一心考公的学生越来越多。”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王艳红介绍,除了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中,考公的占比甚至更高,他们许多人参加了从国考到省考再到事业单位考试。

  还有一些学生则选择先就业再读研。“我没想过毕业就考研,而是先找工作。毕竟以后还能在职读研,这样可以更加从容,何乐而不为?”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大四学生小王告诉半月谈记者,身边“先就业,有机会再考研”的同学不在少数,“工作后,还可以继续上MPA、MBA等,周末上课,有双证,工作和学历提升两不误”。

  半月谈记者在某二手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用户正低价转卖考研复习材料,有的人复习书籍甚至未拆封,有的人在转卖介绍上写着“找到工作了,低价出考研资料”。在这些售卖复习资料的页面下,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接好运”“求工作”。

  卷学历,不香了?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创下新高,于是一部分人开始“卷学历”,一纸研究生文凭,承载着远超实际的职业期待。尤其近几年,不少学生“随大流”加入考研队伍,考研失利后选择“二战”“三战”的考生也不少。

  然而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改变。重庆一所高校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小何告诉半月谈记者,大学毕业时,身边不少同学都没有考上研,无奈之下只能参加工作。作为考上研的“佼佼者”,研究生将毕业的他投了30多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回复。2023年12月初,小何报了一家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全身心准备公务员考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从未来的一段时间来看,考研人数将会是一个波动的状态。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考研人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家对就业的预期。考研的优势到底有多大?它的效价有多高?这都是影响到未来大学生是否选择继续读研的因素。

  近几年,一些大学学生宿舍资源紧张,对部分研究生不安排住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研成本,也让部分打算读研的学生对未来的读研花费感到担忧。“如果在一线城市读研,房租那么贵,交了房租后,恐怕只能天天啃馒头了。”一位学生说。

  “我每年的学费要5万元,加上在上海租房的费用,读研两年花了快20万元,还不知道工作多久能赚回来。”一位在上海读研的学生说,“投入这么大,收获却不多,实践经验也少。”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祁静认为,“卷学历”只是过程,能就业才是终点。“与其‘卷学历’,不如去工作中积累经验。”

  当然,仍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读研是找到好工作的必需项。“研究生扩招提升了社会对学生学历的预期,许多单位在招聘时会不自觉地提高学历门槛。”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研究生小张说。

  考研回归理性,高校应“因需施教”

  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达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出现下降,尽管难言“考研热”降温,但客观上体现了“考研大军”正逐步回归理性,被动或盲目考研的人数开始减少,这也是我国高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信号。

  “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现在我们更多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选择大多数人的选择。”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苏子依说,国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去创新创业。

  现在的大学生更热衷于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科研竞赛、文体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相关部门和高校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关注行业趋势,提供多元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尽早形成长远规划。”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晓丽说。

  储朝晖建议,高校要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还要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尽力做到“因需施教”。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都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学校而言,还应开设更多与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课程,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益。

  采访中,有大学生表示,“不考研不代表就不努力了”。对于不少毕业生而言,他们正在拒绝盲目内卷,明晰自我目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应打破“唯学历”“唯名校”的求职门槛,为求职者创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

  半月谈记者:高天 任丽颖 (参与采写:骆飞、白丽萍)

  *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1期内容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