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7:41:12 来源: sp20241215
安徽的“徽”,上下接着山水,左右连着人文。这里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名山,也有长江与淮河穿境而过。这里有流转着岁月古韵的白墙黛瓦,也有着唱响大江南北的黄梅戏。
如今,安徽再度挥毫泼墨,绘就“皖美”文旅新画卷。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旅游研究院、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即将拉开大幕。其中,开幕式将于9月10日在合肥市举行。
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保留的节庆活动,一年一届,本届国际文化旅游节与往届相比,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多。作为安徽省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活动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展现安徽的独特魅力,并向世界展示安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卓越成就。
讲好“大黄山”故事
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在安徽省南部,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组成了一个超级IP—大黄山。
在这片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群峰竞秀,长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数流穿境,古村、古落更是点缀在锦绣山水之间,这里集“休闲”“度假”“康养”于一体,也是游客消费的热门领域。
2022年2月,安徽发布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大黄山概念首次被明确指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大黄山已经从传统旅游IP延伸至休闲度假康养IP,由单纯文旅IP扩展至新业态新经济新产业复合IP。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体验大黄山之美,安徽也在不断地深挖“大黄山”文化内涵,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创新推广模式,致力于打造“大黄山作为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今年以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推出“大黄山百家高端商务会奖基地”“百日百景大黄山”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线路,举办大黄山全球推介会,“长三角媒体采风大黄山”,外籍友人、国内网络大V走进大黄山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黄山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了安徽文旅事业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
此次文化旅游节活动也将进一步推介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重点产品和项目,打造一批精品线路,让游客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大黄山的独特魅力,体验其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推动大黄山旅游品牌迈向新的高度。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安徽不只有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又有以徽文化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还有亳州五禽戏、凤阳花鼓戏等非遗项目,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游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此,在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增强文旅品牌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安徽文旅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安徽文旅不断创新优质产品供给机制。提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服务品质。同时,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构建安徽文明标识体系,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安徽文旅进一步发挥大黄山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并带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竞相发展。此外,通过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建立艺术基金项目资助、戏剧孵化机制,生产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满足了现代游客的需求。
此次文化旅游节活动,安徽文旅还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让徽风皖韵成为安徽旅游的鲜明标识。
徽风皖韵走出“国际范”
开展“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组团赴重点客源国推介“徽风皖韵”;打造多元线路产品,优化提升外国游客体验……今年以来,安徽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推动入境旅游市场加快恢复,徽风皖韵在让国人沉醉的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请进来,留下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不断加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培育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入境旅游品牌,建设安徽国际旅游精品库,扩大了“美好安徽”朋友圈,让更多游客认识安徽、走进安徽、爱上安徽。
为了进一步扩大此次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半径,全方位展示“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形象,安徽文旅将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安徽的独特魅力。9月3日至9日期间,将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深圳、杭州、天津等十个主要城市的商业中心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安徽宣传片,向全国人民展示安徽的秀丽山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为最大限度提高群众参与度,此次文化旅游节还将“解锁”线上新玩法,推出“打卡有奖”活动,用户可关注“安徽文旅”微博、小红书、抖音账号,实时参与互动活动,赢取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纪念礼品。
结语:安徽,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明的土地,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的精神续写辉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徽风皖韵”必将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亮丽名片,吸引更多海内外朋友走进安徽,体验这里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共享“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精彩旅程。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