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0:02:02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杭州9月25日电 题:“外眼”怎样看钱塘江文化?
——专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徐吉军
作者 严格 林波 曹丹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潮被誉为“中国第一潮”,与巴西亚马孙潮、印度恒河潮并称为世界三大涌潮。在漫长历史时期里,钱塘江流域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孕育创造了卓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钱塘江“观潮”文化如何发展形成?钱塘江文化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核?“外眼”如何看钱塘江文化?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徐吉军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9月19日,浙江海宁盐官观潮胜地公园,民众沿江观赏“一线潮”。 中新社 发 黄彦君 摄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钱塘江“观潮”文化如何发展形成?
徐吉军:中国钱江潮闻名天下,与巴西亚马孙潮、印度恒河潮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涌潮。
钱塘江观潮具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内涵丰富,既有观日潮,也有夜半赏玩“赶风潮”。至今,这一习俗仍盛行不衰,每年中秋佳节前后,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争睹“钱江秋涛”这一奇观。
钱塘江的观潮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史载,庄子就曾折服于钱塘江潮的壮观,发出“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的感叹。这也是历史上关于钱塘江潮的首次记载。
西汉时期,人们相约观潮,认为这是人生乐事。
唐代有很多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歌。李白的“涛白云山来”是其中名句。
南宋时,中秋观潮之风盛行。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观潮》中描绘了古人观潮的动态,可知当时观潮节的时间起自农历八月十一日,至八月二十日结束,约十天左右,其中以八月十六日、十八日两天最为繁盛。
中新社 记者:钱塘江文化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核?
胡坚:钱塘江,被誉为浙江的母亲河,蜿蜒流淌,覆盖了浙江约47%的面积,滋养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唐代诗人李益于《江南曲》中妙笔生花,留下了“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名句,颂扬着钱塘江畔勇于挑战、与潮共舞的“弄潮儿”。
钱塘江自古有“弄潮”之风。《太平御览》中提到:“越人为竞渡,有轻薄少年,各尚其勇,为鹜没之戏。有至水底然后鱼跃而出。”这可以说是文献记载里,中国古代最早的游泳技能竞赛。
宋代潘阆的《酒泉子》更是生动:“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在汹涌的潮水中,“弄潮儿”手把红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英勇矫健。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样展现在钱塘江两岸人民的治水史诗中,也赋予了钱塘江两岸人民“勇立潮头、胸怀天下”的豪迈精神。
一般而言,面对如钱塘江潮水般的天灾,老百姓会考虑举家搬迁,但是浙江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人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通过科学治理,让自然之力为人所用。
从史料中也可以看到,起初,先民们以土为基,版筑成塘,虽显质朴却孕育了治水的萌芽。而后,柴土混筑,既增强了堤防的稳固性,也标志着治水技术的飞跃。及至全石砌筑的坚固石塘时代,海塘工程达到新的高度,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浙江人的“弄潮儿”性格特质与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更是一脉相承。
9月19日,浙江海宁盐官观潮胜地公园,“一线潮”自远处而来,吸引民众欣赏。 中新社 发 黄彦君 摄中新社 记者:“外眼”如何看钱塘江文化?
徐吉军:西方对中国的众多文化印象,来源于中国远销海外的丝绸和瓷器,钱塘江流域便是丝绸、瓷器、稻米、漆器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重要发源地之一,此地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等美称。
从14世纪到20世纪初叶,从事远洋航行的船舶主要是中国的帆船。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钱塘江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将自己的优秀文化源源不断输送到邻近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及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还辐射到欧洲、非洲。
以欧洲为例,在明代,钱塘江文化与欧洲文化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自明正德年间起,欧洲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冒险家大批来华传教、经商、游览,他们以好奇的目光观赏中国城乡特有的风光、建筑、物产、工商业、人文和风俗等。
在他们笔下,钱塘江流域城市是美丽富饶的。
例如,西班牙人曾德昭曾在杭州布道,他为西湖美景所陶醉,写道,“西湖,它是世界奇景之一”“中国输出的丝绸,都产自该省”。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在巴黎出版了一部名为《中华帝国全志》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有大量关于钱塘江文化的描述——“杭州府,浙江省的省会。这是中国帝国内最富有、最宏大的城市之一。尤可称道的是,此城地理位置优越,居民数量众多,运河渠道便利,生产世界上最好的丝绸”“大街上行人繁多,颇似巴黎”“清军有自己的营寨,与杭州城隔着一道城墙。宽阔的钱塘江就在城墙外流过”。
这段文字充分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于杭州、对于钱塘江文化的看法。随着东西方贸易逐渐频繁,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杭州等地逐渐成了外国人竞相探访的旅游与贸易胜地。
中新社 记者:钱塘江文化如何沟通中外、连接世界?
胡坚:大河流域,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璀璨绽放的摇篮,汇聚了人类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
作为大河流域辉煌脉络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钱塘江文化不仅包含大自然赋予的壮丽景观,还包括文学、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歌舞、戏曲、宗教、科学技术、教育、藏书等,内涵极其丰富。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钱塘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2017年,浙江举办“钱塘论潮·人类与河流”钱塘江可持续发展国际文化论坛,搭建一个高端对话平台,汇聚来自世界三大涌潮河流的代表、钱塘江文化研究专家及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大家围绕文化、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等议题深入交流,深化彼此对人类与河流关系的认识,也是对全球河流水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的促进。
我们期许通过河流这一自然界的流动纽带,探索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有效路径,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广阔舞台上,展现钱塘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完)
受访者简介:
胡坚。受访者供图胡坚,曾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委党校特聘教授,主持过数个社科规划课题,出版《思想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浙江十二讲》《别样思考》《宋韵文化创意》等十多部著作。
徐吉军。受访者供图徐吉军,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宋史和浙江地方史,合作主编《长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中国风俗通史》等多部大型学术著作和辞典等。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