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落地背后还有这些秘密

发布时间:2024-11-23 19:13:04 来源: sp20241123

开舱

  6月26日下午,嫦娥六号返回器开舱活动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

  6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有关情况。

  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历时53天、38万公里的太空往返之旅,创造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

  嫦娥六号这次取回了多少月壤?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月壤真容”?这次任务中国又创造了哪些世界纪录?等等。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揭秘 1

  嫦娥六号取回多少月壤?

  在6月2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表示,嫦娥六号的目标是取回两公斤月壤,到底有多少今天(6月28日)就会揭晓。

  6月26日,嫦娥六号探测器返回舱在北京开舱,此次任务取回多少月壤?胡浩表示,嫦娥六号与嫦娥五号一样,目标是两公斤月壤,“容器就设计到这么大,再多也装不下。”胡浩透露,嫦娥六号取回样品的情况将于今天揭晓,“一定会有很多惊喜”。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在发布会上介绍,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6种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研究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认知。

  揭秘 2

  执行任务遇到哪些挑战?

  据胡浩介绍,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执行月背任务对备份提出了新挑战。

  首先是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挑战,航天任务非常复杂,嫦娥六号作为备份生产时间比较长,它的寿命决定了执行任务的质量。实施过程中,时间比较长的这些产品,怎么处理?怎么补充?怎么更换?这是很重要的挑战。

  据其介绍,嫦娥六号执行任务之前,把上天产品和地面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工作进行了深入梳理,把探测器、火箭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嫦娥五号备份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更换,保证上天产品的可靠性。

  其次,要在月球背面着陆采样,就要适应月背条件的改变。比如,月背不能直接通信,需要增加中继星,那么探测器就要适应中继星的要求,技术状态变化也是一项挑战,需要经过充分验证和充分准备,保障这些改变的状态能够适应月球环境要求,能够适应整个系统要求。

  还有计划安排上的挑战,嫦娥六号任务正式开始是在2022年8月,到2024年5月3日执行任务大概只有一年半时间,工程中还增加了国际载荷和中继星,中继星要从头开始研制,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中继星不是只针对嫦娥六号任务的,是针对后续任务的“百家星”,所以要不断开展前沿性研究,不断适应嫦娥六号的需要和后续发展的需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挑战性很强。

  此外,在国际搭载方面也遇到了挑战。我国向国际上做出承诺,拿出着陆器10公斤、轨道器10公斤的重量余量,开展国际搭载。这意味着,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团队融合,克服语言不同、工作习惯不同、研制程序的标准不一样等困难,开展大量试验,共同完成任务,“我们践行了诺言”。

  胡浩表示,应对这几个方面的挑战都获得了成功,为后续完成更复杂的任务积累了经验。

  揭秘 3

  嫦娥六号任务创造了哪些世界航天纪录?

  卞志刚表示,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同时,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也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

  在合作方面,此次任务与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开展了4个科学载荷合作,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任务成功后,多国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同行和友人发来祝贺,并期待深化合作。卞志刚表示,中国鼓励国内外科学家联合开展月球样品与数据的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后续嫦娥七号、八号,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三号等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国家航天局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

  揭秘 4

  嫦娥六号为何选择在月背采样?

  “以往采集的样品,我们只认识到半个月球。”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透露,嫦娥六号在月背采集的样品,在矿物化学成分上可能与正面样品有非常大的差别。

  李春来表示,这次嫦娥六号选择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主要是基于科学技术的综合考虑。

  技术方面,由于月球背面无法直接跟地球通信,必须要发射中继星才能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和着陆,这对深空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验证和提升。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也比正面复杂得多,有助于提升月球探测任务的技术水平,为未来在复杂的探测任务条件下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科学研究方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已知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成、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

  具体来说,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有望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历史提供机会。南极-艾特肯盆地受到早期撞击事件的抛射,在这儿有可能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样品,将为研究月球内部物质成分提供宝贵数据。同时也可以为早期的撞击历史,甚至地球的早期撞击过程研究提供机会,有助于了解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和判断历史,推动比较行星学的研究。

  揭秘 5

  月背“挖土”时刻意挖出个“中”字?

  对月背“挖土”挖出个“中”字,胡浩表示,不是刻意为之,但确实很有意思,“这件事请大家体味其中的奥秘”。

  “发射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下那么大的雨。”胡浩回忆,长征五号发射那天,本来觉得天气还可以,结果雨下得非常大,使长征五号从出发之际就经历了风雨,“这个事儿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但是后来又出了彩虹,给了大家惊喜。

  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采样后,月表呈现一个“中”字图案。6月4日,“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微博发布一张由监视相机拍下的月背“挖土”照片,并配文:我看“中”!这立刻引起网友兴趣,也出现了不少关于“中国式浪漫”的解读。

  胡浩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件事应该是见仁见智,不是有意而为之,给各个方面增加了想象力,“挖成这样子,很多同志猜想是不是刻意的?其实不是刻意,但是确实很有意思。这件事请大家体味其中的奥秘。”

  “大家可以猜一猜,在着陆器和上升器落到月面以后,我们拍下了一张完整的照片,这张照片怎么拍出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也在现场揭秘。

  他说,我们的科研人员非常聪明,在探测器放配重的地方,装了一个非常灵巧的、短期使用的相机,等主要任务完成以后,相机离开着陆器在月表给我们拍出了完整的照片。

  揭秘 6

  美国科学家会否参与研究采回的月球样本?

  卞志刚表示,在同美方开展航天领域合作交流上,中国一直持开放态度,曾经与美国建立过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的航天合作工作组,也曾与美国政府建立民用航天对话机制。应美方要求,我们还建立了中美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便于双方共同对探测器碰撞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双方的火星探测计划能顺利、持续进行。

  “但正如您提问的,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碍根源还在于美国‘沃尔夫条款’这样的国内法,阻碍了中美航天合作。”

  卞志刚表示,中国航天创建60多年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航天的成就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的。美国的“沃尔夫条款”阻碍了中美两国正常的航天交流,但无法阻碍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步伐。

  “您问到美国科学家会不会希望共同参与我们月球样品的探索。我相信他们是希望的。”卞志刚表示,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能跟中国开展正常的航天交流,我觉得他们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清除障碍。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