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外友好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11-22 04:23:21 来源: sp20241122

  加拿大蒙特利尔孔子学校少儿民乐团表演节目《别知己》。

  瑞士唐人中文学校学生身着汉服、手持鱼灯,在当地参加文化活动。

  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学生学做梁弄大糕。

  瑞士苏黎世小橘子中文学校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4月20日是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又称“国际中文日”),正值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相传这一天因“中华文字始祖”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为推动联合国系统内的文化多样性和六种正式语言的平等使用,2010年,联合国将每年4月20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多年来,联合国中文日已成为一个让世界各国人民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近来,为庆祝联合国中文日,海外华文教育从业者举办多种活动,带领海外华裔青少年领略中文魅力。多位海外华校代表表示,海外华校致力于搭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梁,将中外友好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花式上新”,共享中文魅力

  4月20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孔子学校举办了联合国中文日主题活动,师生集聚一堂,携手共赴一场中华文化盛宴。参加少林功夫入门体验课,感受中国武术强身健体、修心养生的精神内涵;参加词王争霸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识字、写字、懂字的兴趣;吟诵经典中文作品,全球华语朗诵大赛群英荟萃,报名火热……在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中,学生们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更浓了。

  “为庆祝联合国中文日,学校特意将全球华语朗诵大赛的报名截止日期设定为4月20日。”加拿大华文学校联合总会会长、蒙特利尔孔子学校校长李小琴介绍,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前来报名,并积极与老师讨论选题方向。家长们更是积极主动,支持孩子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选手们用华语朗诵的形式感受中文的韵律和美感,提升中文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李小琴说。

  “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在瑞士苏黎世小橘子中文学校春令营上,老师通过视频向孩子们介绍中国京剧的脸谱文化。观看完国粹京剧表演后,孩子们迷上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变成一个个“好奇宝宝”,忍不住问老师“蓝色脸谱代表什么性格”“生旦净末丑又是什么”。为了提高体验度,学生们还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脸谱,根据不同角色在脸谱上绘画相应的油彩。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学校大部分是4至13岁汉语非母语的学生。学校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春令营,让孩子们从小燃起对中华文化的热情。”苏黎世小橘子中文学校联合创始人、联合校长肖华介绍,开营第二天,学校以故事绘本、剪纸手工、歌曲模仿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述“龙”的文化图腾。此外,老师还会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龙形象的差异,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视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场庆祝2024年“国际中文日”暨“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座谈交流会圆满落幕。在本次座谈交流会上,华裔新生代、主持人林子俊以其流利的中文和自信的表现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林子俊表示:“我将继续努力,为阿根廷的中文教育和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寓教于乐,创新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主题关于美食,例如过桥米线是一种来自云南省的特色小吃,大家了解它名字的由来吗?”

  这是瑞士唐人中文学校精灵班的课堂上,教师张玮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来源于某个传说”“难道与某座桥相关”……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精灵班是混龄班级,学生年龄、国籍、语言程度和接受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我在日常教学的课题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既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要激发学生对中文的兴趣。”张玮在瑞士唐人中文学校工作已近8年,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寓教于乐,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游戏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模式,学生要在课上完成各项闯关游戏。我们有时还离开教室到户外,玩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丢手绢、下象棋等游戏,感受中式娱乐活动,提高中文使用能力。”张玮说。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将中文列入高考科目,鼓励中文非母语的学生学习中文。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校长胡培康介绍,学校针对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主要涵盖“语言交流”和“语言与文化理解”两大板块。“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校以高考要求为依托,重视学生口头表达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在课堂上,学校运用课本剧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走出课堂,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中文、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海外华裔青少年网上夏令营、赴中国寻根之旅等,从生活中选取感兴趣的文化素材,用中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胡培康说。

  “人之初,性本善”“首孝悌,次谨信”……加拿大蒙特利尔孔子学校的中文课堂上,常常传来朗朗读书声,这是低年级的学生们正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李小琴介绍,学校自编了10本国学教材,作为学校通用中文教材的补充。全校所有中文班都开设国学课,孩子们在吟诵和学习国学经典著作中感受中华国学经典与古诗词的魅力。

  “学校还成立了民乐团,分为成人组和少儿组。民乐团的老师们在排练演出中带领少儿乐团成员学习国乐,普及中国传统音乐乐理及演奏教育,带领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谈起民乐团,李小琴娓娓道来,“此前,民乐团走进养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孩子们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登台演奏《赛马》和《市集》。在表演结束时,养老院的外国观众非常激动,用热情掌声表达对中华国乐的喜爱。”

  “学校用‘沉浸式’体验课堂替代纯语言教学,将文化教育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蒋忠华表示,学校不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活动,还带领学生走进当地学校表演武术、朗诵、民族舞等节目,让意大利民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代信息技术给华文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近年来,学校布局线上教学,建立了‘中华云网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双模式。无论是文化课、艺术课等公益课程,还是家庭教育课程,都可以在云课堂中找到。”蒋忠华说,除本校学生外,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华裔青少年也可以随时加入进来。

  突破瓶颈,助力文化交流

  “海外华校是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华文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小琴说。

  多位海外华校代表表示,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但缺乏师资、教材适用度不足等老问题仍存在。海外华校将发挥“造血”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教材本土化,办学模式也向多元化和正规化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计划在未来与本地华人社团、中国中小学以及中国各地侨联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拓宽各方力量参与渠道,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举办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介绍和推介活动,把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华文教育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胡培康说,澳大利亚学习中文人数逐年增加,这对华校教师素质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我们亟需相关部门在编写本土化教材和教辅资料时考虑到教学方式、理念等的新变化,与澳大利亚当地教育机构共同组织教材开发和教师培训,让中文教育能够真正在本土生根发芽。

  “下一步,我们将培养‘华二代’成为文化交流活动的关键力量,做好华侨华人各‘代’之间文化传承的衔接。”阿根廷华文教育基金会会长刘芳勇说,“我们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当地民众参与,同时继续与阿根廷联邦警察大学研究院合作,开办中文教学课程,培养更多中文人才,加深两国文化交流。”

  “我校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内外联动,发展学校国际交换项目,为华裔学生深入感知中国搭建平台,架起文明交流互鉴之桥。”蒋忠华认为,华文教育不能单单局限在华人社区,还要向当地民众推广普及。接下来,学校将面向更加广阔教育市场,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华校发展要与时代相结合,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拓展华文教育功效。海外华教工作者需要加快建设全日制国际学校,能够对外提供规范化的中文教育,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责编:袁勃、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