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3:24:27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网 郑州10月21日电 (记者 韩章云)10月21日,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开幕。
本次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来自国内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60余位代表与会。大会旨在加强我国动植物考古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该领域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
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在郑州举办。韩章云 摄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的三大课题。近年来,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动植物考古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
例如,对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骨笛的研究,让现代人听到数千年前的曼妙音乐;对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出土槲叶包裹的研究,为粽子找到2000余年前的“雏形”;对甘肃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2000余件动物骨骼的研究,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的生存图谱……可以说,动植物考古,让古人的生活、习俗、信仰更直观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考古学家很早就意识到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可能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靳桂云表示,由于大多数遗址都保存了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中国的动植物考古工作对于考古学学科的贡献越来越显著,这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特色。
对于今后动植物考古的发展方向,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罗运兵认为,考古科研人员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要在广泛开展稳定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残留物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展开蛋白质组学检测。同时,加快成果转化,开展公共宣传,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好中国动物考古故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认为,应加强考古学、动植物考古学、稳定同位素、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融合,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重视关键标本库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相关数据库、标本库建设。要紧跟考古前沿研究,促进跨学科交流和多学科合作常态化,全面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能力,努力使科技考古在新领域、新方法有所突破。
本次大会设置了三个分会场,将安排94场专题报告和41个海报展讲,为与会者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展示平台。学者们将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动植物考古学理论和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发现、农业与社会复杂化、稳定同位素研究、古DNA研究等多个议题。(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