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徐彬:AI翻译能否消除跨语言交流障碍?

发布时间:2024-11-25 01:46:40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济南3月8日电 题:AI翻译能否消除跨语言交流障碍?

  ——专访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徐彬

   中新社 记者 赵晓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以讯飞星火、ChatGPT、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大模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速迭代升级,让传统翻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跨文化交流、国际信息传播产生直接影响。

  如何利用AI技术打破跨语言沟通困局?怎样实现AI翻译和人工翻译的优势互补?AI翻译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哪些助力?围绕上述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徐彬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予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当下流行的AI翻译工具呈现怎样的特点?主要应用于哪些场景?

  徐彬:目前,AI翻译工具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因循传统机器翻译研究路径开发出的机器翻译引擎,包括百度、有道、谷歌等。这类引擎从2016年起陆续采用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在译文语言的流畅性、可读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另一种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所“涌现”出来的AI智能翻译工具。大语言模型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学习处理海量的数据集,获取相关知识,“练就”生成文本和其他内容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翻译能力。

OpenAI官网介绍ChatGPT为一种“优化对话的语言模型”。图片来源:OpenAI官网截图

  与人工翻译相比,AI翻译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语种多。不论是传统机器翻译,还是大语言模型,研发的技术路径虽不同,但都具有多语言能力,支持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互译。相比之下,人工译者往往只能胜任母语和一种外语的互译,极少数人能在母语和两三种外语之间娴熟翻译。

  二是速度快。与人工相比,机器翻译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尤其是百度翻译、谷歌翻译等传统机器翻译引擎,几十万字的文稿往往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大模型的翻译速度略慢,但速度也远远超过人工翻译。

  三是知识积累和功能迭代快。机器翻译的研发者会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不断改进和更新机器翻译引擎的知识内容,进行功能迭代。

  四是存在不确定性。AI翻译具备不少优势,也存在劣势。一个主要缺点是“理解力”存疑,会因为认知盲区而造成误译。

一位年轻人访问和试用GPT-4。王冈 摄

  近年来,经常有误译顺利通过人工审阅,蒙混过关,进入新闻或其他文本中。比如,有新闻曾报道在新西兰枪击案现场,枪手腿上“绑着许多本杂志”,其实原报道中的“magazines”并不是指“杂志”,而是半自动步枪的“弹夹”。

  另外,AI翻译工具也不能主动识别文本本身存在的缺陷,更无法做好双关、对仗、藏头(诗)等修辞格的翻译。

  结合上述对AI翻译优势和劣势的讨论,可以发现,AI翻译的应用场景有两种:参考性的大规模文本翻译、技术文档的辅助性翻译。

   中新社 记者:在跨文化交流中,AI翻译的准确度如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徐彬:从机器翻译研发的历史来看,目前AI翻译的准确度总体上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实际应用起来,会发现它只是扮演了“好助理”的角色,无法独立完成翻译工作。

  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2023年初,有一家出版社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火了,具备非常好的翻译能力,就组建了一个AI智能翻译工作室,希望采用以ChatGPT为主、人工为辅的模式,把引进的图书完全交给ChatGPT翻译,产生的译文再由人工翻译编辑。一本20万字左右的书,只给人工10天左右时间进行审阅润色,在此过程中尽量不看原文,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发行。

  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在电脑上试了试,结论是“这种翻译模式完全不现实”。

  讨论人工智能的翻译水平时,如果不做全面深入的评价,而仅仅拿一些随机的句子、段落做试验,可能会感觉它做得不错。但问题在于,图书翻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工程,而ChatGPT的表现会“忽高忽低”,甚至会在译文中“埋雷”。

  这些错误并没有规律可循,如此一来,隐藏在20万字书稿中的差错数量,是个很可怕的数字。要鉴别并修正这些错误,仍需高水平乃至专家级的译者,去全面彻底地读懂原文,认真地逐句进行对比审校。

ChatGPT。视觉中国供图

  从这一点看,即便是借助ChatGPT等智能翻译工具,译者的脑力劳动并没有减轻太多。正因为此,目前这个项目推进得不顺利,出版社仍需按照传统的流程招募译者,严格遵循三审三校的翻译出版流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便是简单的文本,有时候ChatGPT也无法应对。现在很多海外引进的管理类、励志类图书,原文写作质量并不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和编辑需要进行大量润色、修正工作。做这些事情时,还需要考虑预期读者的需求等,是一个很难“拿捏”的事情。

  总体而言,目前AI翻译能在有限的个例中,给人“惊艳”的感觉。但是对于综合性强的图书翻译工作还难以胜任,准确率达不到图书出版的要求,更难说“信达雅”。

   中新社 记者:当AI翻译技术逐渐普及化,是否意味着人类进入无障碍交流时代?

  徐彬:对于一般性的沟通交流,AI翻译目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某些专业领域也是如此。因为在这些场合,即使AI翻译可能出错,但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沟通双方了解大意。同时,通过“旁敲侧击”“换言之”等技巧,使用AI技术的人可以让AI避免错误。

  但这与无障碍交流还是有区别的。在可预见的未来,AI翻译技术普及后,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将立即无缝衔接地进入无障碍交流的时代。

  我的这一认识来自于个人的切身体验。2019年夏天,我前往奥地利、德国等德语国家,尽管上大学时学过德语,但一直没有真正在生活中使用过,那一次想亲自尝试。记得在奥地利一家旅馆里,我在吧台点了一杯啤酒,正好老板有个朋友过来,就坐在一起聊了半个多小时。虽然起初有一些词想不起来,但还能磕磕绊绊地表达大体的意思。

  事后,我想如果我是一个拿着翻译机的游客,点啤酒和付款肯定没问题,但对方估计没有任何兴趣去跟一个拿着翻译机的人闲谈——机器翻译的转换过程、等待所带来的滞后感,会让谈话变得非常僵硬,完全无法获得人与人交流的美妙体验。

2018年11月2日,工作人员在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国声谷体验中心,向观众介绍示范AI翻译棒。 中新社 发 许庆勇 摄

  事实也的确如此。2023年夏天我去日本,几乎一句日语也不会说,在日本所有的交流都是借助手机上的翻译APP,坐哪趟车、如何去某处等,完全没有跟陌生人“闲谈”的机会。

  总之,有了AI翻译,我们确实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一些以必要信息传递为主的交流,但这种交流是机械的、生硬的,很难成为朋友之间那种闲适的交谈。人与人之间缺乏闲适的交谈,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缺乏情感,也就很难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中新社 记者: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AI翻译技术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怎样的助力?

  徐彬: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AI翻译可以帮助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自主地了解中国文化,帮助他们搜索并锁定所需要的内容。以前,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也由人工来做,效率低且成本太高。

  现在有了AI翻译,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这样的工具去主动探索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和科技内容,在大体确定感兴趣的内容之后,再寻求专业的翻译服务,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借助AI翻译工具,更多外国人能够以更广泛的视野,更加主动地观察中国文化,并主动选择自己希望了解的中国文化内容。

2018年11月7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会场内,搜狗翻译宝Pro提供给有需求的与会嘉宾。搜狗翻译宝Pro是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官方唯一指定翻译机,支持42种语言的在线语音翻译,采用了全球独创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以及基于新版NMT技术研发的离线神经机器翻译技术。 中新社 记者 杜洋 摄

  此外,AI翻译技术可以辅助高水平译员,使人工翻译变得效率更高,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率,解决“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翻译瓶颈问题。

  从专业翻译的角度看,AI翻译还能帮助人工译员改善中国文化外译项目的完成效果。因为在翻译实践中,通过使用AI技术以及专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同时保证译文质量。如果能借助优质的语料资源进行专门的训练,AI口译将为中国文化外译提供更精准的辅助。

  专家简介:

  徐彬,翻译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WITTA TTES)副会长、山东省译协翻译技术委员会主任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及研究等,出版译著60余部,总字数逾1500万字。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技术、应用翻译和翻译技术。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