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11-24 19:26:05 来源: sp20241124

  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在馆内参观学习。   图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提供

  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的岩心。   图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提供

  大庆油田生产作业区一角。   大庆油田供图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一首耳熟能详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于1964年诞生在黑龙江大庆油田。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大庆精神提出60周年。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国内第一座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其前身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中心,编号“二号院”。这里曾见证了一个名为“大庆”的奇迹,也讲述着这座石油之城“为祖国献石油”跨越六十五载的诺言。

  起点:从一块岩心说起

  质地为砂岩,直径5厘米,长9厘米,重量177.64克。这是一块取自松辽盆地千米地下的圆柱状岩石样品,名为“岩心”。大庆油田的故事,恰要从这块岩心说起。

  “眼前的这块岩心,就是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的岩心,大庆油田直接见证物。”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细细看去,曾经的筚路蓝缕就在眼前。

  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陆相地层,绝不可能存在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这让石油地质工作者心中憋着一口气。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石油缺口近六成,因为缺油,公交车以煤气作动力,背着大大的“煤气包”。

  1958年6月,松辽石油勘探局成立。松基一井、松基二井相继开钻,石油却并未如愿喷涌而出。

  茫茫中华大地,油藏何处?

  1959年4月,荒原深处,设计井深为3200米的松基三井正式开钻。

  钻到地下约1461米时,地质人员发现,岩心样本含油显示层厚达3.15米,从中取出的油砂棕黄,含油饱满且气味浓烈。这意味着,井下存在较好的油层。

  当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历史的指针指向下午4时。8毫米的油嘴开井后,油流大量喷出。出油了!经测试,松基三井原油日产量13.02吨。

  大庆之年得油田,大庆油田因此得名。这是党的大庆,共和国的大庆,全国人民的大庆。

  一张《全国支援大庆石油会战队伍情况》表格,记录了从各地抽调到大庆支援的人员构成:玉门石油管理局2000余人,科学研究、设计机关、石油院校2000余人,沈阳军区1.5万人,南京军区1万人……皆为“精兵强将”。

  一幅《会师大庆》油画,还原了石油大会战在即的历史原貌。1960年,萨尔图火车站前,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会战大军在沼泽、盐碱滩上开启了奇迹的新篇章。

  一个微缩场景,展现了1960年6月1日“首车原油外运”的真实场景。满载600吨原油的油罐列车缓缓驶出油库。正是从这一天起,“工业血液”从大庆源源不断地向新中国输送。

  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了。

  60年后的2023年,大庆油田成功跨越原油累产25亿吨的历史性里程碑。2024年上半年,原油产量再超计划20万吨。

  “‘二号院’是大庆石油会战的起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很多石油人说,这里是石油梦想开启的地方。”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馆长关颖说,如今,大庆走过了超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一代代大庆石油人用拳拳报国心、铮铮强国志挺起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旗帜: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诞生

  “迎面闯进我们眼底的,是高耸入云的钻塔,一座座巨大的储油罐,一列列飞驰而去的运油列车,一排排架空电线,和星罗棋布的油井。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壮丽图景……”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大庆油田,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大庆精神、大庆经验……大庆的名字鼓舞了一代代人。在“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展线上,参观者能真切感受到大庆人“为祖国献石油”的付出——

  缺衣怎么办?缝补厂女工们把旧工服收回洗净,把旧棉花弹好絮上,再配上新布面。“两旧一新”,一套石油人穿的“杠杠服”被这样“拼”成。

  缺粮怎么办?职工家属队扛起铁锹,深一脚浅一脚,在荒原上边学边干,搭起帐篷开荒种地。

  缺房怎么办?石油工人卷起袖子,动手挖土、打夯。120天,全油田建成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用土作原料修筑的房子),保证了石油大会战的进行。

  在大庆石油会战及后来的油田开发建设中,大庆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重重困难,艰苦奋斗。

  一个手拉钻,一根木条,一把L形拐尺。“这就是盖‘干打垒’的木工用具,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从这3件工具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石油人为油田建设付出青春与热血的豪迈深情。”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馆藏研究室主任田卓介绍。

  “看到这些‘干打垒’工具,再看到复原后的火炕土墙,很难想象当年的老会战们是如何用那么简陋的工具,在荒原上盖出了一座座‘干打垒’。他们风吹日晒、爬冰卧雪……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来自北京的参观者崔嘉铭说。

  这一路有多艰辛,高奏凯歌时就有多荣耀。

  一辆重达5.1吨的贝乌—40型钻机绞车,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在钻井复原场景下,它依然显出十足的英雄气概。这是“铁人”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在大庆打下第一口油井“萨55井”时,“人拉肩扛”来的钻井主机原件。它见证了王进喜首创5天零4小时打完第一口井的纪录。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铁人王进喜,将一生献给了祖国石油工业。

  擎旗自有后来人。

  第二代铁人王启民,科技兴油保稳产,“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第三代铁人李新民,把井打到国外去,“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

  2023年,大庆油田对8名来自钻探、采油、科研、海外项目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新时代铁人式标兵”进行命名表彰。

  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之际,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讲述大庆油田的故事,不仅是对光荣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精神传承的弘扬。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发展故事,让参观者更实在地感受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宣教部负责人宋玮说。

  启程:在传承中继续建设百年油田

  走进红色质朴的“二号院”,一条青铜铺就的“大庆之路”从室外一路通向馆内。青铜路上雕刻着一串串年份数字,大庆油田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一座以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为原型的雕塑在院内静静矗立。雕塑以井口装置为主体造型,四周旋涡状的设计如一股股油流,仿佛带领人们的思绪重回那段厚重历史。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孙笑涵跟随学校的社会实践队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参观学习。“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本身对石油工业就很感兴趣。看完大庆油田一步一步的发展历程,感到特别振奋。”

  馆内,一扇漆面脱落、整体破旧的大门,吸引了孙笑涵的注意。为何在显眼位置放置这样一扇大门,有什么特殊意义?

  “这扇门,就是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曾使用的大门。材质为红松,紫红色漆面已经有所脱落。大家跟着我从这扇门前一起走过,我想,它也在提醒着我们,走好前行的路,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90后讲解员王奎星是大庆本地人,做讲解员已经7年,他从师父手中传承接力棒,讲述着大庆油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走进中厅,一个铿锵有力、饱含深情的声音传来。“我叫张学杰,1962年从青海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电视短片《一位90岁老党员的岗位讲述》正循环播放着。“‘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大庆人的严实作风,不是抽象的,贯穿于大庆和铁人的平凡故事中。希望年轻一代石油人不忘艰苦奋斗,传承严实作风,把油田建设得更好。”屏幕上,张学杰说。

  激情的会战岁月,动人的会战故事,英雄的会战人物。每一个讲述都有分量,每一个故事都有力量。

  一年前,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庆典第62号红旗入藏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寓意建党百年之际恰为大庆油田发现62周年。如今,这面红旗及捐赠证书正在馆内展出。

  “对大庆油田而言,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大庆油田最深沉的思想根脉、最朴素的行动逻辑。”关颖说,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以来已有400余万人次走进馆中感受红色文化,汲取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走进尾厅,“大庆之路”再次出现。

  展线恍如时光隧道,一条披荆斩棘的创业路清晰可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岁月已远,但那些曾在此挥洒过汗水的名字,没有被遗忘。

  为国出油65年从未间断。“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刻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尾厅墙上的大字,闪烁着耀眼光芒。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6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