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趣”和“有用”传递给大众(新媒视点)

发布时间:2024-12-11 01:07:54 来源: sp20241211

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科普工作者。为什么会走上科普这条路呢?这还要从我的工作经历说起。

我曾做过招生工作,每年高考结束后,都要去地方招生。

我发现一个现象:绝大部分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目标专业普遍认识不足。尤其在深山僻岭的边远地区,许多考生对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不了解”的结果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会选择“随大流”,盲目追随所谓的“热门”或者“好听”的专业,等到真正入学时,才感到后悔。

于是,科普成为我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闲暇时间,我和同事们时常在电视上做一些科普节目,也参加过不少线下科普活动。不过,电视时段有限,线下活动覆盖范围又窄,尽管我们一滴汗水摔八瓣地普及科学知识,但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我们提升科普工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2018年春,学校开启了“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全校师生都加入了“春分工程”。

说来也巧,这一年正逢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我的手机上也装上了短视频应用软件,并开始学习拍摄短视频。几个月后,短视频平台抖音启动了“DOU知计划”,希望联合众多专家学者一同以短视频的形式创作科普作品,我是受邀者之一。以此为契机,我向学校提议,开通一个官方科普账号,利用短视频平台做科普。随即,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抖音号正式上线,我的职业生涯也随之改变。一年后,我成为学校科普工作的专职负责人。

凡事知易行难。不得不承认,想做科普和真正把科普做好是两码事,不仅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实践经验。

一开始,我们按照常规思路,一年内创作发布了131个短视频,但都不温不火,影响一般,订阅用户只有7.8万。必须改变!我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议,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做科普,必须强特色。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特色是什么?是自然科学。在普通网友眼里,这些学科是艰涩难懂的,但研究这些领域的老师们知道,它们是多么有趣。于是,我们找到了运营新思路——把这些科学知识以大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把它们的“有趣”和“有用”传递给大众。

方向确定了,我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学校一位专家的讲座录像进行剪辑制作,在学校抖音账号上一条一条推送,没想到,大火!主讲人精准的讲解、平实的语言、幽默的谈吐,获得网友一片叫好。此后一年多时间,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普短视频账号共发布790件作品,订阅用户从7.8万上涨至134.3万,正式步入百万粉丝大V行列。学校推送的内容连年入选粉丝推举的“最受欢迎公开课”。

在我看来,科普就是创作具有科学内容的作品,再通过媒体传递给公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现在网络科普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较于国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一天,我在校门口打车,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我在等活儿的时候刷短视频,经常能刷到你们学校的作品,能把那些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这么有意思,真该给你们竖一个大拇指!”

我想,这样的评价,是对一名科普工作者最好的褒奖。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