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4:50:38 来源: sp20241130
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大会设有4个平行分论坛,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黄浦江畔,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读懂中国发展的“密码”。
灿烂的中华文明有如“文化织锦”
尽管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在大会现场,许多外国专家学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对孔子、孟子、司马迁、澶渊之盟等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更是信手拈来。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吸引着各国研究者的深入探究和多维度阐释。
“孔子说过,‘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熟练引用儒家经典《论语》中这一名句,认为其蕴含着“善治”的古老智慧。在他看来,儒家传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基石,其特点是尊重传统又开放求新,这成为今天的中国踏上新“长征”的力量。
莱索托前首相穆凯奇·马乔罗将中华文明生动地比作“文化织锦”,认为中华文明既是历史底蕴的见证,也是充满活力的思想源泉。研究中国,就是深入研究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深入了解其丰富的语言、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历史。“中国56个民族纵横交错、交相辉映,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五万多处考古遗址,这些实体的遗迹讲述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根源及其思想、治理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正是这些演变在几千年中塑造了这个国家。”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中华文明的生命线。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指出,中华文明很早就深刻认识到,人的存在乃是社会性的存在、群体性的存在。中华文明的不断前行,同人的群体性联系的不断扩大和强化有关。正是中华文明这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人的能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历史原创性,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全体成员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使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命运与共,成为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人民想聆听的故事
今日的中国从历史深处走来,那些历经岁月洗练的文明菁华,形塑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也深刻融入了当代中国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意识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关注物质方面的前景,还强调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强调国家建设的文化维度。今天,中国正试图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持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中产生的新思想相结合,世界各国有必要深刻、准确地认识这一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故事,是世界人民想聆听、学习的故事,世界希望与中国共同成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外籍专家阿格申·阿利耶夫坚持全程用中文演讲。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友爱、和谐、互助的价值观,也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成为重要的文化底色,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与文化发展传播同步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同等重要。”
31年前,经合组织(OECD)驻华高级顾问、北京办公室负责人海博第一次来到上海,“那时从浦西望向江对岸,浦东还是一片农田,东方明珠刚刚开始建设”。而今,当海博置身于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他真切地看到这座城市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一个缩影。“我相信,中国有经验和智慧持续推进改革发展,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会为全球经济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着的创新理论体系,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也需要不断回答新的时代命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把中国式现代化比喻成一列向前行进的列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火车头,改革开放是发动机,法治是稳定器。他认为,当前有六个时代命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是如何实现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二是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三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六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学研究需要“进入”与“跳出”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习近平主席向大会发来的贺信为世界中国学研究注入深刻内涵。会场内外,围绕世界中国学的内涵外延、发展前景,与会嘉宾也在密切交换观点。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中国之学”与“当代中国之学”的定义,引发他许多思考。“中华文化在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赓续和形态更新。现代中国要发展,必须从中国历史文化的缘起和演进脉络讲起,要通过‘进入历史’来回到现在、面向未来。也就是说,历史的中国之学,要呈现现实的中国学之用,历史和现实是融为一体的。”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文堂指出,汉学、世界中国学在跨文明交流方面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但要让西方社会真正进入中国内部去读懂中国,特别是读懂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在中西文明对话中,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文明的古今关系去审视中国历史,不能简单以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他解释说,自西周以后,中华文明已经出现道德和人文主义的觉醒,逐渐形成了具有实践取向、道德理想主义气质的知识阶层,这是与其他文明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世界中国学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
“今天的中国学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汉学的范畴,它是外国人看到的中国,也是中国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指出,在中国学研究中,提供不同文明的观察视角是必要的,学者需要跳出西方主义假设,在宏观里看到细节、在细节里看到宏观。
“进入”与“跳出”,是贯穿本届大会研讨的一组关键词。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燕京学堂院长董强指出,中国学研究需要“局内人”视角与“局外人”视角的结合和碰撞。过去,我们常常把中国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客体,现在必须将其放到一个更大的政治、外交、地理范畴中去考虑。中国学当然需要加强主体性,但主体性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基础上。要避免“自说自话”,应同各国研究者展开平等的互动与交流。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