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雄安之眼”管窥新城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8 11:20:51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社 雄安4月2日电 题: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雄安之眼”管窥新城发展

   中新社 记者 陈林

  从“一张白纸”到“雄姿初显”,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之际, 中新社 记者再次走进这片热土,透过“三只眼睛”,管窥新城未来。

  此间的白洋淀,淀内碧波如镜,岸边绿柳映湖。不时摇着小木船而过的水乡居民,一次次在水面划起层层涟漪。

  白洋淀于雄安,如西湖于杭州。这座北京向南100多公里的新城,已镶嵌入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之中。143个淀泊相连、数千条沟壕水道纵横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仿若一只巨大的“生态之眼”。当地也像保护眼睛一样,近年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白洋淀生态修复治理。

4月1日,白洋淀景色。 中新社 记者 翟羽佳 摄

  年少时与哥哥雨天在淀中划船捕鱼,收网时溅起的水花与雨水交融,绿油油的水草如油画一般……这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内心深处,对白洋淀最美的记忆。“那时水是那么清澈,这些年治理后又变清了”。

  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目前白洋淀的水质已从劣Ⅴ类稳定保持在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也从过去的候鸟“过客”,变为“安家落户”。

  “喝着白洋淀水长大”的杨丙军,在近花甲之年,正通过芦苇画呈现这些新变化。他的作品也在淀泊风光、水上人家传统内容上,新增了青头潜鸭、“雄安之眼”等新素材。

  外观呈拱形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因与前面景观水面中的倒影相融合,从远处看像只灵动的眼睛,而被网友称为“雄安之眼”。门前,是“雄安之眼洞见未来”8个大字。

  两年前,寄望能洞见自己美好未来的刘尧从外地辞职,来到雄安,现任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的云计算主管。34岁的他坦言,没赶上当年的深圳、浦东,不希望再错过雄安。

夜色下被誉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易海菲 摄

  雄安是中国首个全域实现数字和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这里有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从街道两旁灯杆上的传感器到新建片区的燃气管网,都在云上与“雄安之眼”相通。

  刘尧把“雄安之眼”比喻为云上之城的“土地、水资源等基础资源”。他说,作为云上之城基础设施支撑,“雄安之眼”是数字孪生城市运营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新区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AI、VR/AR等提供网络、计算、存储服务。

  在“雄安之眼”中工作的刘尧,通过大屏幕也能深刻感受到新区的变化:许多园区、楼宇、道路都建成了,路面上的人、车比以前更多了,“疏解的企业、高校也多了”。

  “雄安之眼”对面,智能网联大厦、空天信息大厦等楼宇林立,不时有人进出。围绕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雄安正谋划推进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疏解高校协同创新两个创新主链条。

  穿过智能网联大厦,是静静伫立在草地间的巨大日晷“时间之眼”,上面刻有“千年大计”“未来之城”字样。12岁的小学生祁宵岳正和妈妈在这里拍照。他说,数年前爸爸先到这里工作,后来妈妈也来上班了,随着去年全家搬到雄安,他也转入了这里的学校读书。

  据了解,日晷以测量太阳的影子来计量时间,而人类对于时间的感知,最早来源于太阳。

  看着日晷前的孩子,祁宵岳的妈妈说,举家搬迁背后,是冀于“未来之城”的美好未来。“不仅是我们这一代,更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未来。”(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