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0:03:03 来源: sp20241110
这是一堂“矿山里的思政课”。
4月27日,内蒙古准格尔旗准能集团黑岱沟煤矿露天印象展览馆迎来了一批年轻的面孔。主采设备模型、3D裸眼折幕影院、全息投影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轮番上阵”,向来访者们展示着这座露天大矿的发展历史、开采工艺、生产经营与复垦绿化状况。
“原来,露天煤矿不再煤灰满天飞,而是如此先进、专业与清洁!”准格尔旗第九中学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感叹,“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的交融在脑海里烙印,思政课原来可以这样生动又深刻!”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新时代思政课,应如何更好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将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助推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有机融入“大思政”内容中,从而化作青年学生的成长养料?
再不是“老面孔”
——千行百业赋能思政课“新讲法”
“重大科技工程,往往都是投资规模大、研制周期长、面临风险高的复杂系统工程,一时难以看到效益和回报。比方说,大飞机。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大飞机?”3月底,在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大讲堂”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庆桥教授向学生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运10”研制的戛然而止到与麦道公司合作的无疾而终,从21世纪之初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到中国商飞的应运而生,从ARJ21成功投入运营到C919惊艳首飞……数据、案例、理论融会贯通,黄庆桥娓娓道来,“大型客机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科技进步,还能带动大批相关产业持续发展。重大的科技工程决策关乎国运!”
今天的学校思政课堂越来越开放,讲台上不再只是本校思政教师的“老面孔”,各个学科的老师踊跃加入,外校专家、驻村干部、白衣天使、企业工程师等相继“登台”,千行百业赋能下,思政课有了新角度、新讲法。
“让故事中的人物讲故事,讲讲他们如何在不懈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荣方的追求。她把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联锁数据室主任郑小燕请到了课堂中来。郑小燕每天凌晨四点就要出发做高铁维护工作,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同学们,“你摸不准火车的脾气,火车凭什么给你数据?”
听到这里,周荣方很受触动,“这些道理我们老师讲和故事中的人物讲效果是不一样的。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什么叫怀抱理想又脚踏实地?怎样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同学们都听懂了。”
“今后要继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系统开发,让大国工匠、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们以翔实的数据、真实的感悟、一线的案例,讲深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性跨越,讲活新时代从‘追逐者’到‘领跑者’的中国奇迹,讲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尔葭如此期许。
换了个“新教室”
——深入现场让理论“有温度”
“你们看,这是摆育秧盘的自动化流水线,这是机抛秧机,这是机插秧器。”4月18日,在湖南常德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育秧工厂,常德市第二中学38名学生正在聆听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粟绍军的生动讲解。
“从传统育秧向集中化育秧转变,60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能够满足3000多亩大田的栽插需求,村民们只需将自己的耕种计划上报,育秧工厂便会统一育秧,这不仅降低了农民的育苗成本,还提高了育秧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们一边听粟绍军讲,一边兴趣盎然地体验机抛苗从大棚运到农田并播种的过程,“科技兴农”成为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动实践。
随着思政课堂越变越大,天南海北的青年学子们走进了火热的生活中、走进了真实的现场里。一次次行走,走出了真知,更让理论变得愈发“有温度”。
“无论是郎园PARK里展厅式的诗词幕墙、陶瓷文创、古画新创,还是模式口大街将文化融入日常、打造极具生活气息的文化商业街,都是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迸发崭新活力的有益尝试。”半天的行走,让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税君豪有感而发。5月6日,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开展“产业转型绘宏图,京西古韵谱华章”——北师大学子“行走的思政课”石景山行,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石景山区基于老旧街区转型升级的文旅融合模式,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力。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不能孤立于专业之外,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更强动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介绍,清华将“思政实践”课程作为思政教育与强国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今夏,230个支队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分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四个板块16个主题,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讲座、实践调研、小班辅导、报告总结等环节,在行走中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打造“总书记的新疆足迹”“总书记关心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总书记的青年岁月”“总书记的著作”系列微课;将乌鲁木齐市“六馆一心”、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疆足迹实地调研、社会实践,建设“行走的思政课”……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苏比努尔·阿里木的课堂,将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行走的思政课’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物理空间,更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思政课教师陈明青分析,“如讲好‘新质生产力’,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相关企业或产业园区,让学生亲身感受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场景,了解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技术趋势;可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化、绿色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化特征,以及这些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由“听人讲”到“自己讲”
——让学生“小我”融入时代“大我”
重庆被誉为“桥都”,朝天门大桥、千厮门大桥、白居寺大桥等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它们稳固屹立背后有什么“密码”?抗战时期,为了保证兵器的供应,汉阳兵工厂西迁至重庆,工人们靠着人力和滚木将5.68万吨重型器材成功迁移,“滚木运输”是如何做到的?近日,重庆市北碚区复兴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们来到市工业博物馆,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体验搭木头桥梁模型,用原木、绳子运箱子,体验工业内涵的同时,更深地领悟工匠精神。
“提到科技创新,就得说说启东制造的大国重器。瞧!这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研发、亚洲最大的自航式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它有着‘铜头铁壁大长腿’,原来填充25万平方米的人工岛要花30年,它只用两周就可以完成,这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研发建造已领先世界!”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学生蔡佳妤这天的身份是启东市城市展览馆的一名“红领巾讲解员”。一天讲解下来,她深有感触:“科技创新太重要了!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胸怀理想,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用科技创新的光芒点亮祖国山河的更多角落。”
越来越多的思政课堂,推动着学子们由“听人讲”到“自己讲”,由“看人做”到“上手试”。深度参与式的“大思政”教育实现了学生从“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转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在四川省教育厅宣传思想与统战工作处处长李大鹏看来,“青年青语”的朋辈教育引导作用正在彰显:“西南交通大学有一个大思政项目:做川藏铁路的口述史。课题组老师每年带领学生到川藏线沿线的深山峡谷中,去行走,去采访、去体会。同建设方、当地民众深度对话后,一篇篇文字激扬出的是建设交通强国的理想。西南民族大学有学生每年到民族地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回来以后还给同学们讲,给师弟师妹们讲,效果很好。学生们感慨:‘听别人讲十遍不如自己讲一遍!’”
“今后思政课应当引导学生‘在大我中实现小我’,在突出‘宏大叙事’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发展诉求和心态变化,把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作为课程重点,打通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学习新质生产力、积极适应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求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主动。”张尔葭建议。
(记者 周世祥 邓晖 姚晓丹)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