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一渠清水助力南水北调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12-23 01:00:38 来源: sp20241223

一条贯通江南与华北的供水“生命线”,引得南来长江水北上,十年间润泽齐鲁大地、滋养京津冀。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累计抽引江水400多亿立方米,超过6800万人受惠于此。

正值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原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宁远,探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

图为国务院原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宁远。受访者供图

图为国务院原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宁远。受访者供图

规划 曲折中绘就蓝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河道的自然走向不仅时常变易,沿线各地区的地质条件也极为复杂,极大地困扰了南水北调线路的规划工作。

宁远介绍,从理论上说,南方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北方却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紧张,如果能将南方的优质淡水输送到水资源匮乏的北方,自然是惠及各方、功在千秋的伟业。

“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提出了计划从江苏扬州抽引长江水进南四湖。五年后,江都第一抽水站正式开工,之后不断向苏北延伸,带动江水逆流而上。江苏的引水工程成为了南水北调的‘前身’。”宁远说。

宁远回忆道,“自引江济淮的实践成功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继续扩大抽引江水工程,来逐步实现更大规模的南水北调。”

此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勘探、测量和规划工作迅速走上“快车道”,从江苏输水到山东、河北等省的调水方案和设计报告相继出台。

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列入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配置格局的主骨架、大动脉,发挥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保障区域水安全的重要作用。

建设 一江清水向北流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举办,同时在山东济平干渠和江苏宝应站工程两处设立分会场,南水北调工程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纵观南水北调东线的规划、决策过程,历经起落,步履艰难。”宁远向记者介绍,单论长距离输水所需要的技术,就困扰了科研人员很长时间。

黄河以南南低北高,若要实现南水北调,必须克服落差,让“水往高处走”。怎么才能实现江水的“倒流”,使得水流迎地势而上?科研人员将爬楼梯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水利工程上,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梯级抽水的想法。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长江到东平湖共设置了13级泵站,抽水扬程65米,一级级把水提上来。”宁远介绍,在设计调水枢纽时,由于南水北调主要供给生活用水,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因此,每一个泵站的设计和建造都必须极尽精研,避免输水管道污染水源。

在宁远看来,“分期实施、先通后畅”的核心思路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进展较快的“宝典”。东线供水区域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大,南北丰枯又有差异,水情变化难测。而供水区均非单一水源,除本地有相当水资源外,还有淮、黄、滦河水源补充,使需调水量预测复杂而难以准确。

“估测用水量很难测算精准,一步一步来做,慢慢向前推进,先保证合格,再力求优秀。”宁远说。

未来 东线经验助推南水北调行稳致远

如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经构筑起长江水、淮河水、黄河水、当地水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的水网,成为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发展的“生命线”。

汩汩流淌的输水线路,不仅将长江的优质淡水供应到家家户户,还有效改善了缺水地区的自然生态,取得了极大的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持续发挥保护沿线人民生产生活的作用,保障民生福祉;东线二期工程的准备工作也在进行当中,相信之后能让更多人‘共饮长江水’。”宁远说。(实习生郭婧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杨曦、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