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区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年减少超200万人

发布时间:2024-11-25 10:40:42 来源: sp20241125

  《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发布

  北京中心城区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年减少超200万人

  从2月18日起,北京市统计局连续8天推出《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2月19日发布的“北京中心城区篇”报告显示,2022年末,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4.5万人,较2015年高点减少202.9万人。2022年,北京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2023年达到3.2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1倍(按现价计算,下同)。各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较2013年增长9成以上,东城、西城、朝阳和丰台4个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成效 1

  中心城区拆违超8000万平方米

  “疏解整治促提升”(简称疏整促)首先需要腾退出大量空间——由“一核”,即中心城区疏解至包括“两翼”在内的京津冀其他区域。

  报告指出,疏解工作之一是北京市级机关的搬迁,这项工作开始于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此后,原坐落在中心城区的市级部门和单位分两批迁入城市副中心办公。

  今年1月底,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完成。到目前,除履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保障城市运行、带有属地管理职能和面向市民、企业、社会开展管理服务的单位外,其他北京市级机关均搬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

  各区也与“两翼”协作,实现区域产业对接。

  如朝阳区引导CBD等区域高端要素在通州集聚,截至2023年10月,共1739家企业迁往通州区,其中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及文化娱乐类企业占比超7成。

  丰台区累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60家、区域性批发市场216家,成立北京丰台-沧州服务中心,与天津、河北“四地一市”政府对接,搭建疏解承接平台,助力商户二次创业。

  石景山区累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4家、商品交易市场74家,首钢机电、京能热电等多家企业搬迁至河北。

  海淀区在“十三五”期间累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55家、有形市场51家,2020年6月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智造大街与通州区政府共同打造通州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营,与天津市武清区建设运营“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

  疏整促开展至今,北京中心城区清理、外迁和升级了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80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6000余公顷。

  成效 2

  北京中心城区第三产业比重超9成

  中心城区腾退出的空间开始转型升级,批发市场“变身”现代写字楼,旧商圈升级为潮流新地标,旧厂房产业转型,腾退土地上建起城市公园。

  报告提到,原为服装纺织品批发集散地的大红门、动物园等区域的近60家批发市场、4万余商户陆续迁移至河北、天津,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科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拔地而起。

  曾经的朝外昆泰商场升级改造为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引进40余家北京首店,吸引大批年轻人“打卡”;隆福大厦转型文创融合新空间,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类业态规划占比2成。

  过去的旧厂房里也有新故事发生,有些转型为永丰产业基地、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等“高精尖”产业园区,另一些“变身”成黑庄户音乐产业园、E9区创新工场、郎园Vintage等文化消费网红打卡地。

  腾退土地掀开覆盖其上的绿网,从荒地变成公园。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常乐坊、嘉囿、久敬庄、塔院等城市公园,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陆续建设,累计专项绿化总面积超1300公顷。

  2023年,中心城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03:10.12:89.85变化为0.01:6.56:93.4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9成。

  中心城区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规模较2013年分别增长3.3倍和1.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6%和10.5%,均高于全市,合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3年的不足3成提高至近5成,批发和零售业、工业比重合计下降近1成。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