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钦见闻:从“囊萤夜读”到“海上日出”

发布时间:2024-12-05 10:39:58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社 迪庆1月25日电 题:云南德钦见闻:从“囊萤夜读”到“海上日出”

   中新社 记者 缪超

  临近春节和藏历新年,云南迪庆11岁的藏族男孩多杰拨通母亲电话,希望在大理打工的妈妈早日回家团聚。为让妈妈放心自己的课业,多杰大声背诵课文《囊萤夜读》。

  多杰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寒假里,德钦县第一小学的校园空空荡荡,但校长江初还在,正筹划着新学期教学计划。

2023年6月21日,学生在德钦县第一小学教学楼前嬉闹。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如今办学条件优渥,学生们难以体会车胤求学之艰苦。”江初作为在迪庆土生土长的藏族,深知在高原山区“囊萤夜读”的滋味。

  1972年,江初出生在德钦县燕门乡石底村,这里是德钦县海拔最低点,与最高点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距离仅数十公里,海拔落差达4900米。

  德钦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境内雪山纵列、峡谷深切,村落与房舍如牦牛般散落峭壁之上。

  江初10岁才上小学,就读离家最“近”的石底村小学,“走3公里山路”。整个小学时光都在不停换学校,“一二年级在石底村小、三四年级在石底村完小、五六年级在燕门乡中心完小,离家越来越远”。

2023年6月20日,德钦县第一小学的老师为学生辅导作业。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那时的石底村小学只有10名学生,只能分阶段向村委会和乡镇小学集中。孩子们受不住奔波之苦,纷纷逃课或辍学,唯有江初如“囊萤夜读”的车胤般坚持了下来。

  1996年,江初从迪庆州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石底村完小任教,教室仍是四壁破洞,泥巴地板坑坑洼洼,屋顶夏天漏雨冬天渗雪,黑板是拿三块木板拼接起来。

  “全校就20名学生,2位老师,我语文、数学、体育、音乐……什么都要教。不懂音乐,一到音乐课就拿出录音机放歌,让学生跟着唱。”回忆起那段岁月,江初感叹高原山区教学条件艰苦。

  为改变困境,2012年起,德钦县开展集中规模办学,落实15年公费教育政策。当地农牧民子女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免费教育。

  有过亲身经历,江初更能理解这一办学教育模式。“把此前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大幅改善了校舍硬件条件,也能留住老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既保障了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在均衡教育中起到巨大作用,有效降低辍学率。”

  集中规模办学后,德钦县第一小学有了充裕的资金,陆续建设多媒体教室、篮球场、足球场、射箭馆、计算机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等设施,接纳周边多个乡镇的学生,现有学生960多名。

  如今,学生开学后在校园学习生活,寒暑假回家,许多家长得以外出工作挣钱。学校每两个月举行开放日,邀请家长到校参观和陪伴孩子。

  多杰自从上小学后,父母便放心地外出打工赚钱。寒暑假,母亲开着汽车把他接回家,交给奶奶照顾。

  相对于部分农牧民家庭的传统饮食习惯,学校里日常供应肉蛋奶、蔬菜、水果,营养更为丰富均衡。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生活开心快乐,德钦县第一小学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射箭、弦子、书法、绘画等20个兴趣班。

2023年6月21日,德钦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在练习藏族传统乐器弦子。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多杰从二年级进入弦子兴趣班,两年的时间学会了数支弦子乐曲。

  在德钦县,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只要是人们欢乐相聚的地方,都少不了藏族弦子乐曲和歌舞。德钦县第一小学为了让学生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特别聘请民间艺人自2013年起进入弦子兴趣班教学。

  多年来,这些小小弦子手,一批批赴北京、上海、广州参赛。2019年凭《梅里扶音》到新加坡参加金狮杯大赛,荣获金奖。

  “太阳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等妈妈春节回家,我想给她背诵我最喜爱的课文《海上日出》。”多杰想借此告诉妈妈,他想像之前的学长们一样,拉着弦子到沿海城市比赛,亲眼看看“海上日出”。(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