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9:48:55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社 北京10月17日电 题:为共建“一带一路”汇聚文明力量
作者 崔白露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7日登场,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确认与会,在北京共续文明共生交融的华美篇章。
古往今来,交流互鉴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人类文明交往史的绚丽一笔,2000多年前,先民开辟出古丝绸之路,打通东西贸易通道,架起文明交流之桥。
千百年来,这条川流不息的“大动脉”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文化多元共生,思想汇聚交融。东方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西域的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引入东亚,丰富了人们生活;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进入欧洲,欧洲、阿拉伯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传至中国,推动了当地生产和科技进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华大地得以兼收并蓄,儒家文化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源泉。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各民族在友好往来中吸纳不同文明成果,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2023年10月9日,大型机械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往中欧班列装载集装箱。王春 摄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和西方文明对外扩张,曾身处世界中心的亚欧非古老文明渐渐退居舞台边缘。历经无数封闭与开放、战乱与和平、压迫与反抗、分裂与统一,诸多国家在通往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上逐渐认识到,文明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环境,也离不开互联互通、互学互鉴。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起,多方陆续提出丝路复兴计划,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发展之路”、伊朗“铁路丝绸之路”,都希望通过传承丝路精神,实现文明复兴与发展。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北京街头相关装置、道旗等陆续布置,论坛氛围浓。 中新社 记者 赵文宇 摄2013年,中国适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与各国互联互通计划对接,托举起共建国家繁荣发展的梦想,并将其落到实处。10年来,在全球超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努力下,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软联通”,再到民众“心联通”,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留下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佳话: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育出致富的菌草,乌兹别克斯坦修复了希瓦古城,马尔代夫建成第一座跨海大桥,老挝由“陆锁国”变“陆联国”,印度尼西亚迈入高铁时代……
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既唤醒古老文明共同记忆,也塑造各国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
诚然,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人类文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两千年丝绸之路史和10年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证明,文明之间可以实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不同文明各有其美,重要的是要有欣赏不同文明之美的眼睛。
2023年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杨可佳 摄中国政府近日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正文中,36次提到“文明”二字,其中“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倡导,符合各国民众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站在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10年的新起点上,或许人们能从其中看到前景。(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