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36:40 来源: sp20250108
中国画《秋窗读易图》,作者宋代刘松年(传)。 辽宁省博物馆藏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新的开拓。
古往今来,诸多艺术经典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蕴藏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造,着力以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从今天起,“美术”副刊开设“古悦新喜”栏目,深入传统艺术宝库,悦读历史的况味、文化的神韵;纵览新品佳作,领略新时代的卓然风采、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在与日俱新的万千艺境中,与读者共享贯通古今的精神愉悦,激扬文化自信自强的澎湃力量。
——编 者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国历来崇尚读书,牛角挂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历代先贤刻苦攻读的励志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书海中求索攀登,书卷气,即文气,也成为品评中国书画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许多书画家不仅爱读书,也热衷表现书斋的氛围、读书的乐趣。在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品味古代中国画中的阅读风尚,追寻古人读书境界,感悟先贤人生理想,有助于激发全民阅读热情,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阅读”作为一种绘画意象,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随着科举制度勃兴,古代社会读书氛围日益浓厚,读书主题绘画创作进一步拓展,历代画家通过多维视角表达读书人心怀天下、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倾诉感悟生命、隐逸超然的天地情怀。正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便呈现了贯穿古今的阅读方式和古人读书时的鲜活百态。作为展现中华文脉的专题特展,展览通过丹青画卷陶冶观众情操,推广全民阅读理念,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精神力量。
读书之道,在于立志修身。通过对阅读环境的细致刻画,烘托读书理想,是古代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方式。历代读书人或高居庙堂、经纬天下,或隐于山林、体悟自然,或探幽入微、明心见性,无论身处何地,建构一个理想书斋都成为安顿心灵的首选。这块放飞心灵的自由天地,逐渐凝结为重要文化符号,图绘书斋的作品在画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元代画家王蒙中年时期尤其爱作“隐居读书”类绘画,其《春山读书图》便表现了春日士人在山中静坐读书的情景。画面上山峰高耸,山下松树繁茂,数楹茅屋隐于其中,一人在屋中读书,一人在水榭中望景憩息,乐读之情满溢画面。明代沈周《山居读书图》、项圣谟《秋林读书图》等,也都以山水寄怀,在描绘文人雅士勤学苦读的同时,也营造了沟通现实与理想的艺术秘境,传递书香情怀。不论是山林间阅读,还是渔舟、江亭中捧卷,对不同读书环境的营构,体现了古人对阅读的重视和身心的寄托。
读书崇尚学思并重、知行合一。传世画作中,像清代胡锡珪的《二乔观兵书图》等,通过对读书者的情态、阅读书目或类别等细节描绘,展现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表现最多的是“读易图”,如宋代刘松年(传)《秋窗读易图》、明代陈铎《水阁读易图》、清代吴历《溪阁读易图》等。为何“读易图”大量出现在画作命名中?《易经》不仅蕴含着浩瀚的知识和智慧,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源头。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首位就是“气韵生动”。气韵并举、笔墨并重的中国画法则,大部分来自易象原理的启示,将自然中的山石、树木、行云、流水等形象表现得神气十足。书香与画境相生,既表达哲思,又丰富画面审美。
以文会友的雅集,既是古人重要的文化生活,也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唐代阎立本《十八学士图》、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北宋赵佶《文会图》等,都生动展现了历代文人雅集活动。在《文苑图》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江宁琉璃堂与诗友雅集的场景,成为观众了解古人生活的窗口。画面中,左侧较矮的石台上并坐两文士,共展卷阅读;其他文士或静听他人言谈,或持书若有所思,他们思想的碰撞引人遐想。这些文人雅集图,深入表现了中华文化崇文重教的传统。
除了读书图之外,校书图、勘书图是研究记录古代文献整理活动的一大重要类型,也体现着古人的治学态度,五代南唐王齐翰《勘书图》等是代表作。王齐翰《勘书图》生动描绘了当时文士勘书的情态。时值盛夏,文士勘书疲倦,略作小憩。只见其凭几斜坐,以手挑耳,神态诙谐。面前的几案上,有数管毛笔与若干书册以及摊开的纸卷,纸上字迹成列。几案右侧,一童子在奉茶。文士侧后方又有一桌案,其上箱匣、书卷、砚台等物并陈。透过画面,观者能够想象古人于一室内“端坐穷今古,披襟见圣贤”的心境,亦能神游古今,体悟“细恐误流传”的严谨和“得兴忘昏旭”的满足。
艺术滋养人生,阅读改变世界,求索推动发展。品味传统读书题材画作,既可回望书香传世的悠久文脉,感悟历代先贤的心灵世界,更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文脉密码”通过艺术之境代代传承,让中华人文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为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策划总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1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