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合作促交流 凝民心 共发展——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05 18:41:21 来源: sp20241105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题:以旅游合作促交流 凝民心 共发展——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观察

  新华社记者张瑜

  旅游是促进文明交流的桥梁,是凝聚民心共识的纽带,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渠道。11月24日,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启幕。上百位上合组织国家、国际组织代表共话旅游潜力及旅游合作,论坛结束后,代表们走进新疆阿勒泰等地参观访问,亲身感受新疆旅游业发展成就。

  “旅游是促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方式”

  “旅游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方式。”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明致辞讲道,“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幅员辽阔,物阜民丰。开启上合组织旅游之旅,可以充分体验文化多样性,亲自感受多姿多彩的人文和自然风情。”

  “新疆的多元文化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在这里,历史被保存得很好,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卡塔尔通讯社编辑赛义德·阿里·内赫扬第一次来到新疆,短短几天时间,便被这里深深吸引。

  “与当地人聊聊天,实地走走看看,亲身体验得来的感受与在互联网上、书本上获得的十分不同。这次回去,我要把亲眼见到的,繁荣美丽的新疆讲述给卡塔尔人民。”赛义德·阿里·内赫扬说。

  “世界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

  “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的联系,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时就开始了。”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旅游发展协会主席萨尔瓦尔·穆萨耶夫说,“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商业、科学、文学艺术中心之一。”

  论坛茶歇时间,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旅游合作潜力巨大,“今年我们已经组织千余人来中国商务旅游。”

  在阿勒泰地区博物馆,产自约5200年前,在通天洞遗址中发掘出土的碳化麦粒,吸引众人目光,在同一个遗址,还发现碳化黍粒遗存。

  阿勒泰地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5000多年前,产自中、西亚的小麦与我国华北地区的黍在阿勒泰交会,一个东传,一个西进,共同造福东西方世界。

  “黍麦相逢”的故事,巴基斯坦内阁副部长哈马德·沙米米听得认真,他感叹道,早在千年前,东西方文明便开始交流互鉴,世界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

  “新疆的发展正是中国发展的最好体现之一”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素有“中国雪都”之称的新疆阿勒泰早已披上银装,进入冰雪旅游旺季。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当地牧民身着传统服饰,脚踏毛皮滑雪板,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表演传统滑雪秀。表演结束后,嘉宾们热情地涌上前与牧民们拍照合影。

  “售卖毛皮滑雪板、开牧家乐、当滑雪教练……‘雪都’人几乎都吃上了‘旅游饭’。”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企划营销总监陈阳告诉记者,“冬季滑雪场员工有500多人,其中80%是当地人,平均工资能达到近7000元。”

  旅游业极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阿勒泰地区旅游推介员丁妍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2864.61万人次,同比增长63.03%,实现旅游收入250.48亿元,同比增长69.19%。

  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减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取得的成就,收获了嘉宾们的好评。哈马德·沙米米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举世瞩目,新疆的发展正是中国发展的最好体现之一。新兴的旅游产业、完善配套的旅游设施,新疆给巴基斯坦旅游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经验。”

  “上合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旅游等人文领域合作。通过旅游推动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可以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获益。”张明说。

(责编:崔译戈、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