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过跨域合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市民带来更便利的生活和更优美的环境

发布时间:2025-01-04 15:05:31 来源: sp20250104

机场联络线是上海市域铁路网络中东西向的骨干线路。

  在昨天举行的“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采访中,记者实地探访机场联络线、长三角水乡客厅、元荡湖生态修复等项目。这些工程不仅改善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还通过跨域合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市民带来更便利的生活和更优美的环境。机场联络线绝大部分站点可换乘地铁9月初,上海首条新建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开始不载客试运行,预计年内正式开通,这意味着未来虹桥和浦东两大综合交通枢纽间运行时间将大幅减少,控制在40分钟左右。机场联络线是上海市域铁路网络中东西向的骨干线路,连接本市“两场三站”重要对外交通枢纽。线路全长68.6公里,途经闵行、徐汇、浦东3个行政区,全线共设虹桥2号航站楼站、中春路站、景洪路站、三林南站、康桥东站、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站、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浦东机场T3航站楼站、上海东站站共9座车站,其中地下站6座、地面站3座。记者通过试乘机场联络线列车发现,从虹桥2号航站楼站到中春路站,用时不到5分钟。列车内部设计类似高铁,采用平行座位布局,间隔宽敞,并配有专门的行李放置区域,车厢连接处还设置“有线+无线”充电台,处处充满人性化的细节。“未来,乘客在机场联络线中春路站无需出站,就能换乘轨道交通9号线。”上海申铁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强告诉记者,中春路站是机场联络线中唯一新建的地面站,未来绝大部分站点可以实现换乘地铁。除了建设机场联络线外,上海还建设轨道交通19号线、20号线等,持续扩大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和服务范围。在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本市还推进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公交车站适老化改造、“一键叫车”点位建设等一系列项目,持续改善市民出行环境的友好度;创建慢行精品区,推进慢行品质提升项目,部分禁非道路恢复非机动车道、轨道交通延时运行,中心城轨道交通车站线路最小行车间隔小于3分钟,优化800余条公交线路,不断提升市民出行的便利度。15分钟慢行在沪苏浙指日可待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厅水院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忙碌作业,项目建设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四合院的结构造型已初见雏形。位于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处,总面积35.8平方公里,水乡客厅依托长三角原点,是沪苏浙联合打造的体现示范区生态绿色理念的功能样板区,也是长三角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而方厅水院则是示范区水乡客厅“一点一心、三园三区、三道多村”空间格局中的“一点”,在水乡客厅建设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7万平方米,方厅水院通过跨河人行桥实现两省一市交界地跨域跨河互连,将沪苏浙分隔的慢行系统融为整体,解决了曾经沪苏浙交界地只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缺少支路网系统、慢行系统等支撑日常出行的交通体系问题。“对于在边界上生活的老百姓来说,以前隔一条河,要绕一大圈,沟通不方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部长刘伟说,“等3座桥贯通以后,15分钟慢行在沪苏浙指日可待,更多市民百姓能够共享跨域优质的公共资源。”方厅水院在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的主题展示空间,在太浦河南岸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沿中轴线设置会议中心,并与沪苏浙皖4个主题展示空间通过3座步行桥相连,搭建长三角一体化展销对接平台,集中展示展销沪苏浙皖优势产品、特色商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方厅水院将依托两省一市共建区域优势,打造国际创新和商务交流平台,江南文化体验平台,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气候变化等国际论坛,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成就世界级水乡客厅。刘伟表示,针对建筑方案审批、施工图审查等审批事项,沪苏浙3地部门共商共研,“每一章的背后,都是三地的共识和协作,这也是人民城市理念中共商、共建的体现”。生态环境改善后,好风景引来新经济

  从昔日的垃圾遍地、入湖河道淤积,到如今的碧波荡漾、游人如织,元荡湖成了网红打卡点。位于沪苏省际边界、示范区水乡客厅北缘,元荡岸线全长23公里,是长三角示范区“一河三湖”的重要节点。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是示范区首个跨界湖泊滨水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样板间”“试验田”,青浦、吴江两地紧密对接,通过达标加固环湖堤防,加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湖泊、入湖河道及湖滨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安全、贯通、生态、宜人”的著名文化生态湖区。在建设理念上,元荡坚持便民利民。新建5处小型停车场170个车位、9处驿站2600平方米、15处亲水平台、5块露营区域10万平方米,以及篮球场、帆船和皮划艇码头各一处,吸引两地居民前来户外休闲。“等到岸线贯通后,我们还会打造一些跨域的赛事活动,如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青浦区水利管理所讲解员陈弈帆说,希望吸引更多市民以及新的市场进入元荡以及周边的区域。“对老百姓而言,他们能切身感受到家门口的水清、岸绿,公共空间环境变得更好。”刘伟表示,生态环境改善后,很多生态友好型产业也将逐步导入,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周边老百姓的就业机会也将增加。(郭凡熙)

  来源:文汇报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