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4:36:52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网 西安2月7日电 题:九十岁西安站:三代职工眼中的车站变迁
作者 张远 降莉媛 石芙蓉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旅客集散地,西安站在2024年迎来了九十岁生日。
图为1985年建成的西安站站前广场。(西安站供图)西安站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经历多次改造和扩建。如今,西安站已是中国铁路八大枢纽之一,处于中国铁路网中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咽喉要道,担当着陇海铁路、西康铁路、宁西铁路、包西铁路等旅客列车运输任务,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更是见证了中国春运的变迁。
60岁的吴士青是客运值班员,已在西安站工作43年,今年是他在岗的最后一个春运。“我经历了旧站房、80年代站房、新站房三个时期。”吴士青说,以前线路少、车辆少,春运期间更是一票难求,旅客提前一两天就要到车站排队购票。
图为1996年西安站的微机售票。(西安站供图)曾经,“灰头土脸”、嘈杂喧嚣是西安站给人的印象。为了买票,车站外甚至有不少人搭起棚子。有件事让吴士青印象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只有西安站候车室有两部自动扶梯,许多市民专程前来参观、体验。”
1978年,西安站跨线天桥、东西售票厅、行包库房、贵宾室、6502电气集中设备等站舍设施投用,西安西站、西安东站相继建成,实现客货分流,年发送旅客从1952年的148.81万人增长至580.61万人。
图为2000年西安站开行首列棉农专列。(西安站供图)1982年,西安站迎来第一次大型站改工程,门楼上的“西安”二字及立面大钟,至今仍是西安人心中的一抹乡愁,甚至成为西安的地标之一。1984年6月主楼动工,改建后的西安站变成了如今大多数人熟知的模样。
今年35岁的吴瑜,已在西安站北客运车间工作了10年,主要负责为重点旅客提供服务。“刚工作的时候每天能接到重点旅客服务工单15单左右,现在每天能达到160单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旅客们在铁路12306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畅行码等线上平台预约‘下单’的。这得益于铁路服务系统不断升级、推陈出新,服务越来越人性化。”吴瑜笑称。
“最初我并不理解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直到帮助了一位患上脑萎缩几乎丧失语言表达能力的老人,转身离开时他却依依不舍地拉着我不肯松手,执意将包里的30个鸡蛋塞给我。”吴瑜坦言,那一刻他不禁落泪,明白了这份工作蕴含的深度。
而最让吴瑜感慨的是,以前乘车需要排队人工买票、检票。如今只需网上购票,进出站刷身份证即可。“以前的临时身份证明需要去现场打印,而现在网上刷脸即可办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西安站虽不是西安高铁“主力站”,但也不断“接入”开行着去往北京、延安、安康等地的动车组列车。
图为二次站改现场。张远 摄2016年西安站二次扩建工程全面启动,2021年建成投用,内部装修以“大唐盛世古韵长安”为设计理念,运用现代装修手法把古都历史遗迹元素融入站房室内设计中。站线规模由原来的6台11线增加到9台18线,年旅客发送量达4800万人次,运输能力提升2.4倍,成为拥有高架候车室、南北双广场、双站房、多通道、立体化、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图为如今的西安站。(西安站供图)如今,西安站前再也没有“人潮汹涌”的场景。进站口处有行李小推车、幼儿小推车。步入站内,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丝路起点”大厅,惟妙惟肖的壁画描述了“丝路百景图”。扶梯而上,站内两侧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火车头模型,让旅客在“穿越”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候车大厅内,重点旅客休息室、母婴室、问询中心、便民医护点等一应俱全,候车室盥洗间还摆放着香薰、绿植、洗手液。自动扶梯也从以前的2部增至现在的129部。
图为“丝路起点”大厅。张远 摄不仅如此,站改后的西安站北倚大明宫丹凤门,南靠明城墙。承接着历史文脉,现代文明与悠久历史交融。
2002年出生的王嘉怡是西安站北客运车间检票一班客运员,是2023年铁路新入职的员工,今年也是她第一次参加春运。不同的是,王嘉怡的任务已从“保障”转向了“服务”。
“我主要为旅客提供便捷服务,让旅客安心、温暖出行。”王嘉怡笑称,现在的目标就是践行“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
图为西安站站台。张远 摄西安站官方数据显示,1934年始建的西安站建筑面积1014平方米,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32.2万平方米;资料记载,1952年的西安站年发送旅客148.81万人,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6845万人次。
2024年春运,西安站预计发送旅客895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22.4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幅38.9%。(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