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

发布时间:2024-12-27 16:15:30 来源: sp20241227

新华社成都10月17日电 从成都市中心一路向南,四川天府新区的“心脏”坐落着一座极具“科幻感”的岛屿——成都科创生态岛。一条大道穿岛而过,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基地皆在此落户。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这个承载着科技创新使命的岛屿正在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系统”: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一个个堵点不断打通,一个个难关正被攻克,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团队如同雨林中千姿百态的树木,吸收着这个岛屿给予的养分,拔节生长。

厚植创新沃土 长出“热带雨林”

一座座设计前卫的圆形建筑,一层层如花瓣般交错布局的办公空间……登上成都科创生态岛,犹如置身科幻电影中;而花香沁人的环岛生态绿带,四季常青的屋顶空间,又时刻提醒着它的真实。

对科创团队和科技企业来说,这个科创生态岛不只具备自然生态之美,更独具科创生态之美——从企业进驻,到科技金融,到产品概念验证、中试,再到成果展示发布……围绕科创全周期、全链条的各类资源汇集岛上,如阳光、雨露、沃土滋养雨林,为科技型企业创造生长环境。

科创生态岛初建时曾拟命名为“独角兽岛”。“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最初对它的功能定位是一个承载、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产业空间,还没有跳出科技园区的传统思维。”成都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张鹏飞回忆说。

“只有构建开放、包容、协作的创新生态,才能打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这里长成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张鹏飞说。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成都具备创新“家底”: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4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75家在蓉高校院所拥有专利达5.1万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紧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位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科创生态岛正是实践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平台。

根据集“聚、服、展、孵”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聚集区的功能定位,今天的成都科创生态岛按照“一岛三区”分布:创新转化服务区、新兴产业育成区和社区服务聚集区,既承载初创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场景应用示范等功能,也提供丰富的生活服务配套。

截至目前,科创生态岛已链接35个重大创新平台和27家国家科研机构。资源的高度集中让科研成果与市场有了更多擦出“火花”的机会。

今年以来,已有数百场科技成果发布、供需对接等各类科创活动在岛上举办。近日,科创生态岛1号馆举办的一场数字人产品供需对接活动上,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与10余家企业、机构现场签约。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与成熟。只有和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单位共同发力,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明途科技市场负责人李慧由衷感叹,像雨林生态一样丰富而密集的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才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演化、迭代。

打通关键堵点 实现拔节生长

“成果转化团队已为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化‘定制服务’50余次。”科创生态岛运行1年来,科创生态岛产业生态运营总监耿亮和同事们一次次走进服务对象单位,这支由21名技术经理人组成的成果转化团队是这片“雨林”的“护林员”。

“信息沟通不畅、交易成本较高是阻碍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一大堵点。”耿亮说,“企业不知道自身有哪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可以转化应用,研究院所也不掌握哪些产业链有技术需求。”

为解决这些堵点,成都科创生态岛整合了1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的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100余项服务,用服务串联供给和需求两端,帮助科技企业“破土而出”。

在四川农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初创公司的邓操正在研发一款用于宠物品种鉴定和遗传疾病筛查的分子诊断试剂盒,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又找不到合适的算力和测序服务,成了公司发展的最大阻碍。

得知邓操面临的问题,科创生态岛成果转化团队对接本地算力服务企业和测序服务商,解决了产品研发初期阶段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成功问世,还搭建了中型计算机集群和小型测序实验室,能够满足产品检测的需求。”邓操说。

帮“企业找技术”,更帮“技术找转化服务”。作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科创生态岛依托相关资源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此前,中试服务链条缺失是企业长期面临的困境。”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的大屏幕上,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的各类资源不停刷新,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平台管理处处长聂东告诉记者,通过嵌入成都“科创通”,科技企业、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可以根据需求,“一屏链接”创新成果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各种服务。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四川省、市、区三级中试平台113家,中试服务设备近3000台。

集成电路是四川省重点产业之一。而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过程,需要用到众多检测设备。“以前我们在芯片研发中遇到问题,要把芯片寄到长三角地区的实验室,来回时间动辄1个月,现在实验资源就在1公里内,检测用时缩短到2天。”易冲半导体运营副总经理汤琪说。

“通过我们平台的服务,企业的中试工作得到极大便利,加速了企业的研发进程。”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相关负责人王静雯说。

不止于科创生态岛,从成都市“成果转化28条”,到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更多催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办法措施正在落地生效。

“通过‘科创通+科创岛’,为企业链接更多资源,帮助企业找人才、找技术、找资金、找服务、找市场,‘科创通’服务云平台已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过20万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正在酝酿质变。”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说。

创新转化场景 新产品次第呈现

在科创生态岛上,大到通过数字孪生对全岛进行可视化管理,小到用人形机器人为到访客人做一杯亚毫米级的拉花咖啡,或是打开手机向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客服进行咨询,一座岛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场景验证中心。

作为一个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新型产业园区,科创生态岛自身就有生产、生活和治理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而为登岛企业率先开放这些应用场景,解决了科技产品从0到1关键过程中的应用验证难题。

“入驻后,我们立即着手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应用,公司的智能建筑终端目前已准备推向市场。同时,我们还在与科创生态岛运营团队联合探讨驻地网部署工作。”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四川中心总经理段志刚说,“这里对我们而言,不止是公司办公地点,还是验证产品、应用产品的大型实验室。”

推动企业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依托企业聚拢垂直和横向资源,科创生态岛科技生态链条不断延伸。

在科创生态岛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内,一个主要由海归硕士、博士组成的机器人研发团队,正在对一款即将发布的人形机器人进行组装调试。

“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有自主感知、理解、推理和执行能力,开发难度也指数级上升,而目前我们已经到达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张睿睿说。

作为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的首个原点项目,也是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顶尖人才,还积极推动产业链的聚集,让更多研发成果能通过科创生态岛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产品进入中试阶段后,我们会在这里聚集一批电机、减速器、电子皮肤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厂商。”张睿睿说。

只有创新之树愈发繁茂,转化之果方能累累枝头。一年以来,已有470余项科技成果在科创生态岛上发布,迈出走向市场的第一步。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这片充满希望的科创“热带雨林”将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孕育更多“奇迹的种子”。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