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5:45:19 来源: sp20250107
社区空间小,没法建车棚;充电桩安在墙角,存在安全隐患……面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无处安放”的问题,天津和平区文化村社区吹响了黄色等级的“哨子”,“吹”来了多个部门的“主事人”,用半天时间确定了解决方案。
“吹哨”机制,是一项基层治理创新,各地在推行过程中,解决了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发挥这一机制的效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平区推出分级“吹哨”机制:蓝牌事项,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按时“报到”;黄牌事项,职能部门分管领导要到现场;红牌事项,要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文化村社区的充电桩问题比较紧迫,涉及住建、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社区吹响了黄色等级的“哨子”。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哨子”首先要吹得响、吹得精准。比如,有的地方在实践中,根据群众诉求区分了“普通哨”“重点哨”“疑难哨”,并建立“哨源升级”机制,保证“哨随事动,事随哨结”;有的地方将“吹哨”精准到人,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管、有人抓、能落实。通过精准“吹哨”,形成闭环,降低沟通成本,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有助于推动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社区治理涉及多部门、多层面。让“吹哨”机制更好地服务基层,关键在于分级处理和精准对接。问题越是棘手,越要知道该如何“吹哨”,吹什么级别的“哨子”。这就要求社区管理者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有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
“哨子”不能为吹而吹,更不能增加不必要的流程。这就需要建立起快速响应和部门联动机制,“一站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还需要在放权赋能上下功夫,让职权真正围绕群众的需求转,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标准。在提高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上做文章,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才能画好社区治理的“同心圆”。
社区是群众日常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精准“吹哨”,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定能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摘编自《天津日报》,原题为《这样“吹哨”更有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