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6:04:51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网 太原1月24日电 题:山西省政协委员石岩:家校社协同共育 守护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
中新网 记者 杨静 杨杰英 李庭耀
青少年运动员是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阶段,既追求独立,又难以控制情绪,其心理问题需引起社会重视。24日,正在进行的山西两会上,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石岩建言,应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工作,将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教育体系中,确保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协调发展。
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石岩。受访者供图青少年运动员作为青少年的特殊群体,有着学生和运动员双重身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受艰苦训练、紧张比赛、频繁伤病和职业不确定性等心理压力。在封闭环境与渴望自由、社交欲望与社交羞涩、自我认同与社会期望等矛盾交织下极易出现冲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石岩表示,心理问题不仅会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成绩下降、行为异常、过度沉默、情绪易怒、社交困难,甚至会诱发反社会行为,增加犯罪率,给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生涯和个人成长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运动员面临学业和竞技成绩的双重压力、心理应对能力有限及心理不稳定以及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问题及心理支持重视不足等是当前青少年运动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石岩说。
如何为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解压,加强山西省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工作,确保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协调发展。石岩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促进的配套政策,明确学校、家庭、运动队、社会等方面在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的职责等,构建起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同时,山西省相关部门可开展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问题筛查,加大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干预力度。
石岩建议,可在学校、运动队或社区设立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工作的机构或团队;定期进行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筛查,并提供从筛查预警到干预追踪的数字化服务;搭建“医教”互联互通的干预追踪闭环管理系统,建立绿色通道及转诊转介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干预追踪,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等。
石岩还提出,将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教育体系中。
学校方面,可以制订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定期为青少年运动员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教练员将心理技能培训纳入青少年运动员日常训练与比赛中。家长应了解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并关注青少年运动员情感和心理需求。
此外,社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心理健康自助系统,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线上线下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等,通过三方协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