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荔枝网评:流传千载,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发布时间:2024-12-23 19:51:40 来源: sp20241223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近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通南北千里,润幽燕风华。大运河始于春秋时代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组成,绵延3200余公里,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今天,我们探索大运河里的千年文脉,读懂流传千载的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保护为先。大运河的价值,不单单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更在于其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北京的澄清闸、天津的金钢桥、河北沧州铁狮子、河南的惠济桥、山东的光岳楼、安徽的泗水河段、江苏的扬州天宁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浙江杭州的富义仓……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等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向世人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保护大运河,就要强化保护意识,统筹做好提升沿河品质、水生态修复、文化遗存保护、护岸建设、绿化植被等工作;要加大谋划力度,利用独特的运河优势,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重点项目建设;要强化工作协同,加强属地部门协同联动,把大运河保护与航道建设、防洪排涝、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大运河添彩,让大运河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利用为基。一座座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兴。从“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的北京,到“云烟湖寺家家境,灯火沙河夜夜春”的杭州、“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再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开封……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续以当代公元两千之初。时至今日,大运河不仅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与水利灌溉作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催生沿岸城市的繁荣与兴盛。文脉千秋,大运河是流动的、活态的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不管是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产业融合带,还是打造传统产业升级带,积极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低碳旅游、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集聚,新时代的大运河以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物阜民丰便捷,助力经济转型、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产生叠加效应。

  传承为本。运河文化多风采,流传千载总有“新”。从最初运河的开凿,到隋唐大运河的拓展,再到元代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再到今天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牵手,守正创新成为大运河亘古千年的“灵魂”。大运河沿岸的河道、船闸、会馆商铺、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的实物遗产,以及具有大运河特色的饮食、戏曲、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是运河文化以新技术和新表达滋养精神,见证一座座城市因水而兴、一个个区域交流融合、一户户人家烟火升腾。我们坚信,千年大运河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与利用,未来更加可期。走过绿杨城郭,古巷清曲,也走过四时变幻,中国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定会更加耀眼瞩目。(唐代远)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