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齐心协力建包钢:钢铁大军里的民族团结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4-11-27 14:43:29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包头6月28日电 题:齐心协力建包钢:钢铁大军里的民族团结一家亲

  作者 乌娅娜 李腾飞 马壮

  新中国成立伊始,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地区因拥有铁矿石、水源、交通便利等优势,成为我国西北第一个发展重工业的地区。

  经过筹备建厂到包头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包钢)正式成立,1958年,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8万多名建设者齐聚包头,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

图为包钢平炉产出的第一块钢坯。 中新网 记者 乌娅娜 摄

  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包钢的发展历程是各民族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生动写照。在包钢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干部职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已经89岁高龄的葛桂林曾任包钢党委办公室主任,1994年离休,谈起发生在包钢里的民族团结故事,他感慨颇深:“包钢是钢铁大军里的第一支多民族队伍。一直以来,汉族干部明确了在民族自治区工作,就要主动帮助民族干部成长起来担当重任的主导思想。”

  葛桂林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公司党委在职称评定和干部选拔时,都会平等对待民族干部。

  包钢炼铁厂生产技术部炉前技师孔德礼是辽宁人,从事炉前工作30多年。在他身上自带东北人的豪爽,他说:“在工作岗位上,我更希望弟兄们喊我'哥',而不是'孔师傅',因为不管是什么民族的兄弟,都像自家人。干活的时候大家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儿,只干一件事,肯定能干好。”

  从生产一线的工人到科研领域的专家,从管理层的领导到后勤保障的员工,在包钢,各民族员工一家亲。

图为体现包钢员工团结一心的壁画。 中新网 记者 乌娅娜 摄

  包钢正高级工程师曹鸿璋,主要从事稀土湿法冶金及稀土新材料研究。如今,他的课题组成员中,不只有汉族,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的科研人员,大家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基因,共同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转化,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曹鸿璋说:“之前在科研例会交流时,有朝鲜族的科研人员存在语言障碍,现在经过大家密切合作沟通,这位科研人员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提升了科研团队沟通和工作效率。此外,公司在做新产品推广时,蒙古族的市场人员发挥能歌善舞的优势,拉进与客户的距离,为公司新产品销售打开局面。”

图为包钢一号高炉。马壮 摄

  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包钢已累计产钢3亿吨。

  在这个由16个民族组成的钢铁大军里,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故事正在延续。(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