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要勇于在更多元的赛道领跑

发布时间:2024-11-22 02:42:46 来源: sp20241122

  李浩 张颖禧

  又到大学生就业季,每年的就业季,辅导员都会“上足发条”,无论白天黑夜,及时给学生发布各类就业资讯;无论刮风下雨,也会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种招聘会。此时的政府部门,更会千方百计整合企业资源,拿出内部岗位,为学生就业创造实打实的机会。多方努力,各方携手,都为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但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在求职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不仅需要对求职方向有清晰的认知,还要有打破心理藩篱、尝试更多领域的勇气。

  别让学历成为去不掉的心理枷锁

  如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年轻人学历普遍提高。然而,这一份大学文凭也给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就业时套上了“选择的枷锁”;它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高平台的同时,也变相造成了他们择业时“眼高手低”的尴尬,甚至不同大学之间,从985、双一流高校到211高校再到双非高校之间还形成了“鄙视链”。长久以来,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初入社会的个人能力局限往往让不少毕业生的职业愿景无法轻易达成。

  在整理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今年应届生的就业表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就业选择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得到offer当老师的,另一种占绝大多数,即,待就业但是就业意向也是当老师。“不是在当老师,就是在去当老师的路上”,这是学生之间常常互相调侃的说辞。

  可师范院校体育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归宿只能是当体育老师吗?是不是不当老师就“不值得”“不体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很多体育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会认为,当健身教练同那些“没学历”“社会上随便考个教练证”的人一起工作,会凸显不出自己的“学历”价值。

  其实并非如此。我的一个健身界的朋友,十年前从大学的体育学院毕业后,就去健身房当起了健身教练。今年,他即将在上海拥有属于自己的健身房。他正是在当健身教练的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健身行业的运营逻辑,建立属于自己的客户脉络,进而从一个普通的健身教练,干到门店经理、区域经理,最后积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开创属于自己的健身事业。

  勇敢尝试更多领域不等于简单下沉就业

  青年人要有勇气去尝试更多领域。但是,打破自己心理的藩篱、勇敢尝试更多领域并不简单等同于下沉就业,比如,某媒体所报道的“211高校女生毕业后收废品”“硕士毕业摆摊卖糯米糍”等。

  当然,职业从根本上来说本来就不应该分三六九等,更不应该抬高“白领”、贬低“蓝领”。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改变应该是思维的差异,而不是学历的改变。我们曾经不解于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转行卖猪肉的新闻,却不知他的“壹号土猪”在2008年就已入驻全国30多个主要城市,当年销售额达18亿元;我们也曾惊讶于天津农学院的张桂芳回乡当村支书的热点,却不知她在回村后的两年多,带领村民修路、清理河道、修建公共设施,做了一件件实事,偶然间成为拥有42.4万粉丝的网络红人的同时,也为三家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外界关注。

  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淡泊学历去任何行业,但是当我们在从事一份职业的同时,更应当看到其所在行业领域的长远发展,诸如保姆行业背后的家政产业、外卖背后的物流产业。无关在何处“播种”,重要的是如何生根发芽、如何茁壮成长。

  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的付出,更在于他们的创造,自主创造附加价值。求职时,既不要画地为牢,也不要拉到篮里就是菜,受互联网各种声音的影响,做出仓促且没有规划的选择。

  打破心理藩篱需从两方面入手

  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打破心理藩篱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就是个人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明晰自己的职业道路,厘清自我价值定位。职业不分贵贱,但每一条赛道本身都有垂直高低之分。摘掉学历标签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去下沉择业,而是号召我们在本来“看不起”的路径上争做赛道的“领跑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懂得底层逻辑的思维价值,更需要褪去学历本身给自己附上的“标签”与枷锁。

  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层面心态的转变。对于Z世代而言,由于生活条件的整体提高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夸夸其谈号召“奉献社会”的老旧说辞对于00后而言并不奏效。这一代年轻人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前景与个人感受。所以,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整个社会,在号召大学生就业时都应转变自身的“说理思维”,结合当代青年的社会处境和发展心理,提出有建设性的、针对性的建议,并给予他们选择维度上的最大包容。只有当社会层面的就业观念得到转换,每一年“最难就业季”的就业压力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缓解。(文汇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