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3:24:41 来源: sp20241231
【网聚世界 中国风情】
随着“数字藏经洞”等项目的上线,人们可以一键“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魅力,“数字敦煌”为文物保护和文明共享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数字化存储和处理,让敦煌莫高窟成为各类文艺创作的“数据库”,不少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将敦煌作为表现内容或创作元素。可以看到,媒介和技术驱动下的文艺创作,正在以更多网络视听新方式解锁古老的敦煌艺术,展现敦煌的壮丽风景。
1.每个人对敦煌的理解不同,但都认可敦煌艺术之美,大美敦煌在网络文艺中登场了
网络剧《长月烬明》的宣传海报“十二神整体图”,一经放出便以绮丽浓郁的敦煌壁画抓住观众眼球,剧集未播先热,吸引近500万观众预约观看。海报如卷轴画般展开时,浓墨重彩的金、青、红色,使人目不暇接。人物彩衣羽裳的纹样、色彩、质感、层次,大量参考敦煌壁画仙女形象,衣带飘飞、裙裾舞动、姿态各异,营造出天宫的飞动潇洒之感,一下就将观众带入神话世界。
剧集中大量使用敦煌壁画色彩,重建神话世界景观。曾经绘制壁画的古代工匠,以青色的静谧与金色的辉煌相配,表达对天宫或世外桃源的想象,营造出神秘神圣的色彩氛围。敦煌壁画所呈现的色彩盛宴,以独特的氛围和情绪产生审美吸引力,是多种文化融合传统绘画赋彩艺术的杰作,已经成为敦煌最鲜明的符号。敦煌艺术之美焕新了古装剧视听质感,提升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水平。《长月烬明》创下近三年古装剧上线首日播放数据新纪录,成为播放平台上最早破万的剧集,在2023年度剧集有效播放排行榜位列第三。
“敦煌一直有一种征服世界的美。”每个人对敦煌的理解不同,但都认可敦煌艺术之美。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九色鹿》,是早期的敦煌出圈之作,而后有大量电影和纪录片问世。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千手观音、反弹琵琶、菩萨、涅槃、天国等符号的艺术光晕持续点亮文艺创作。如今,在高人气的网络文艺作品中,敦煌艺术继续贡献着看点和“爆点”。这几年出圈的综艺节目《舞千年》向舞剧《丝路花雨》致敬,以数字视听再现敦煌壁画伎乐天演奏胜景,经典的“反弹琵琶”“千手观音”表演,将敦煌舞出胯、冲身、扭腰的“三道弯”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一画千年》的舞者在广袤戈壁灵动迅捷地绕腕、旋身、蹲跳,“复刻”出壁画折屈、旋转和跳跃的动态形象;“水下飞天”、云岗金刚与敦煌飞天梦幻联动,让观众看到敦煌艺术激发创意的无限可能。绝美的敦煌舞表演视频自带流量,既有《飞天乐舞》《迦陵频伽》《鸿音》等传统舞蹈的表演,也有“国风”氛围感拉满的街舞《飞天》,各类敦煌舞翻跳被竞相呈现。
2020年,网络综艺节目《登场了!敦煌》播出,这也是敦煌元素在短视频平台集中登场的时间。节目一改以往对敦煌的宏大叙事,选择飞天乐舞、运动、音乐、潮流、服饰等10个年轻化主题,用真人秀和纪实手法拍摄,记录探索敦煌的过程,也试图建立起古老敦煌和当代青年的关联。节目让青年探索者们在体验、体会、体认中解锁谜题,让网络用户在观看、思考、互动中交流答案。数字视听技术大幅提升了敦煌故事、符号的艺术表现力,前所未有地将敦煌艺术带入大众视野。
2.当代青年在网络世界与千年敦煌奇妙“相遇”,建立与优秀传统文化共情的新方式
当下,传统文化能在年轻用户市场中成为流量密码,与“国风”美学盛行有很大关系。莫高窟壁画历经千年创造,艺术成就卓然于世。作为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其对世界美术、雕塑、建筑、舞蹈、音乐等领域的贡献举世瞩目。在“国风”审美风潮中,敦煌元素频繁出圈,成为众多“国风”青年的“心头好”。
2019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新文创联合推出一款衍生品小程序“敦煌诗巾”,发出“把千年壁画穿在身上”的邀请,用户可以在8大主题元素和200多个壁画细节元素中进行选择、组合,设计个性化专属敦煌丝巾,上线一个月就有300万用户参与。制作过程让参与者更具体细致见识壁画图案色彩之美,也借“鹿王本生、以善为先”“反弹琵琶、不循常路”“因果相连、三兔共耳”等主题,体悟传统思想智慧。
当代青年不再只做传统文化的旁观者或远观者,还要做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体验者。因此,网络平台推出很多创意活动,例如短视频“敦煌百人国风大秀”“敦煌壁画飞天”话题、“人人都是AI艺术家”应用等,“一键穿越”“一秒入敦煌”的技术操作,满足了互联网用户参与传统文化实践的诉求,也让年轻人对敦煌艺术的认知不再停留于供人观览的文化遗产。以敦煌变装为内容的系列短视频“敦煌壁画在逃仙女”“敦煌壁画仿妆绝了”曾风靡全网。一条发布于2021年年初的“敦煌飞天仿妆”短视频点赞超360万次;某短视频平台“敦煌飞天”话题获赞39.4亿次。随着一句“想和我一起转圈圈吗”古风背景音乐响起,一个普通的现代人瞬间变身,裙裾绸带飘动,特效酷炫,宛若壁画中的飞天下凡人间。一个“转圈”、一次“甩头”,数秒内的镜头或特效切换,完成了从慵懒素颜到绝美妆造的变身,打开了与千年敦煌相遇的奇妙姿势。敦煌变装短视频是当代青年身体力行建立与传统文化连接的方式。他们成为媒介平台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并通过分享和传播,延伸出与其他用户的连接和互动。
此外,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在不同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阶段成长,在消费观念、媒介使用习惯、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新特点,也形成新的认知和情感结构。他们使用智能设备的时间大大增多,长时间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连接,以更技术化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比如,在虚拟世界购买、收藏敦煌主题NFT数字藏品,分享背后的文化故事;“追星”复活敦煌壁画艺术形象的虚拟数字人伽瑶、天妤;参与数字沉浸展等,不断以更智能的技术解锁敦煌壁画的新“玩法”;还有的年轻人钟情于飞天变装、表演敦煌舞,壁画中的飞天不仅呈现出流畅飞扬线条的飞动美感,更表达出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这也让古代飞天在敦煌艺术中,从边缘走向中心,从神窟走进大众生活,大放异彩。
3.网络文艺连接了用户与戈壁深处敦煌守护者的精神情感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强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敦煌文物保护者的责任使命。
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无数敦煌守护者穷尽一生,与时间赛跑只为更好地完成对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几代莫高窟人身上,积淀和凝结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可贵精神。樊锦诗将这种精神明确命名为“莫高精神”,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樊锦诗坚守戈壁六十余载。从青春少女变成白发老者,她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敦煌,她用满头白发换敦煌惊世容颜再续千年。在关于樊锦诗的网络短视频中,网友们通过弹幕和留言表达敬意和祝福,网络文艺连接了用户与戈壁深处敦煌守护者的精神情感。
前不久,“敦煌少女”常沙娜与“敦煌女儿”樊锦诗见面的短视频受到热烈关注,网友纷纷为莫高精神点赞。网络让更多人看到了樊锦诗等研究者讲解敦煌壁画中青绿山水艺术、讲解飞天形象在中国演变历史等生动画面,也让更多人深刻了解樊锦诗和莫高窟人的奋斗故事。
敦煌是璀璨的人类文化遗产,数字化敦煌是人类利用数字技术存续和传播文明的创举,也是莫高窟人锐意改革和执着实干精神的又一次开花结果。2008年莫高窟全面启动数字敦煌工程,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第一次面向全球通过互联网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和全景漫游。2023年完成29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179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处理,45身彩塑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形成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这一年“数字藏经洞”上线,成为全球首个运用云游戏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樊锦诗说,希望在年轻人身上,而数字视听让年轻人与敦煌、与莫高精神的情感相通。
在时间之外,在岁月流转中,敦煌一直在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敦煌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成为网络世界特别是网络文艺领域的“顶流”,呈现出独特而喜人的发展态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千年敦煌IP经久不衰,每逢有新作品都能获得无数粉丝的拥趸。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敦煌文物的保存,媒介化也更新了人们认知敦煌文化艺术、莫高精神的方式。艺术之美美在人心,古代敦煌艺术以包罗万象的内容和开放包容的姿态缔造辉煌成就,今天一代代莫高人以开拓奉献精神守护传递敦煌艺术之美。数字视听艺术的实践创新以更多方式解锁敦煌,敦煌文化宝藏将从美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持续为当今社会的人们提供精神、情感价值的给养。(作者:赵丽瑾,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