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敦煌美学馨香四溢

发布时间:2025-01-08 03:12:48 来源: sp20250108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通风口设计手稿 常沙娜作品

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 初唐329窟 常沙娜作品

九色鹿 北魏257窟 常沙娜作品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日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展览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6个部分。展品近400件,不仅有常沙娜在莫高窟学习时的临摹作品、个人花卉创作,也有她60多年的教学、研究内容,还有她与父辈的往来书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手稿等。常沙娜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把个人经历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大家感受敦煌文脉的丰厚滋养以及中华文化之美。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出版有《常沙娜花卉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常沙娜文集》《黄沙与蓝天》等著作。

自2014年首次举办至今,“花开敦煌”展览已走过10个春秋。今年,“花开敦煌”展览即将迈入第二个10年,常沙娜与敦煌莫高窟结缘也已逾80年。1943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走进茫茫沙漠,走进神奇的敦煌石窟。自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就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莫高窟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敦煌文化中既有很多外来文化元素,也有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1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匠师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驰骋想象,在石窟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细看莫高窟壁画,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灵动鲜活,栩栩如生。

20世纪30年代,正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偶然看到一套《敦煌石窟图录》,深受震撼。常书鸿从西方美学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境界。他不忍看着敦煌艺术凋落,毅然回国,走进莫高窟,成为其“守护者”。常沙娜追随父亲,一步步靠近敦煌艺术。

1944年至1948年间,常沙娜将莫高窟壁画中不同时代人物姿态、装饰、动植物以及藻井的图案等进行详细分类临摹。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常沙娜的设计均以敦煌图案为元素,成为当代中国美术设计的重要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常沙娜在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引导下转向工艺美术设计。她开始研究并保护即将失传的传统景泰蓝工艺。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将敦煌的鸽子元素融入景泰蓝设计中,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丝巾和圆盘,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其中。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也是由常沙娜主持设计的。

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使者,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将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让人感受美的力量和内心对于美好的共鸣。然而面对一幅幅美丽的佛造像和装饰图案元素作品广受赞誉时,常沙娜总是说:“这些都不是我画的,是我们的老祖宗画的。我只是把它们整理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晰,可以好好地利用前人所留下来的神奇的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创意设计的灵感。”

但凡古物,自有其气韵,被岁月珍藏,却不曾遗忘。2014年7月,首次“花开敦煌”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滂沱大雨的午后,展厅里人潮涌动。彼时,83岁的常沙娜仿佛打开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宝库,使父亲常书鸿与恩师林徽因对其推广敦煌文化艺术的嘱托,得到了一个新的回应。

10年间,“花开敦煌”展览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以及法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让更多人领略了敦煌的瑰丽与神秘。

在这期间,“花开敦煌”展览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策展团队努力收集常沙娜这些年保留的作品。在这个收集、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常沙娜与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之间更多紧密的关系与创意再次被挖掘出来。如果说,此前的展览是以常沙娜14岁至18岁的临摹作品为主要蓝本,突出她的“童子功”,那么这次展览则是对常沙娜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展现。

在这场展览中,策展团队对常沙娜的艺术生命作了更多挖掘。比如,展出了她与父亲常书鸿学习油画的第一件作品,署名是Sa?ne。1931年3月,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索恩(Le Sa?ne)河畔,常书鸿用这条河流的名字为其取名,“沙娜”是音译。在随后的临摹作品中,到处可见沙娜的中文签名与父亲指导的印迹。这是所谓的“童子功”阶段,也可以从中发现,父亲对常沙娜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彼时的常沙娜与父亲不再只是父女关系,也是朋友与事业伙伴。而林徽因的指导,则让常沙娜体验到了母爱般的温情与包容。因此,常沙娜也从父辈中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常沙娜后来任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卧虎藏龙,教师们所涉猎的知识与技术十分广泛,可谓是“右手拿画笔画画,左手作诗”,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就是张张精美的设计图稿。那时候,中国许多重要的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

在这样的环境中,常沙娜于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际,仍然兢兢业业地梳理、创作、设计图稿。比如这次展出的《新疆女》,是常沙娜带队去新疆考古时,对当地人物的创作。在人物装饰上,她融入了丝绸之路上特有的纹样。《八仙人物》手稿,是以敦煌壁画中特殊的线描手法一气呵成,线条洒脱、自信。《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是常沙娜退休后的作品,通过遥拜莫高窟九层楼的场景,表达了她对敦煌的思念。莫高窟壁画早已在常沙娜心中深深扎根,因此,她才能在画面中默绘出一个新的故事——隋代美丽的乐舞飞天在西魏时期广阔的大自然山水中尽情舒展。

常书鸿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如今,面对敦煌莫高窟的珍贵遗迹,常沙娜也常常感慨:“一晃眼,我已经90多岁了。但是敦煌故事我还没说完,你们一定要继续研究、创新,代代传播出去。”

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透过“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常沙娜这朵“沙漠里婀娜多姿的花”已经盛放,并用自己的方式让敦煌美学馨香四溢。正如常沙娜所说:花开敦煌,敦煌,花开了。

(作者系“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策展人)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