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科技防灾减灾设备守护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24-11-01 03:53:35 来源: sp20241101

原标题:用高科技防灾减灾设备守护美好家园

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其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连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

同时,伴随科技进步,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各地纷纷加强科技应用,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防灾减灾设备投入实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普+演练,筑牢“生命防线”

监测预警、叫应提醒,尾矿库尾砂泄漏抢险救援,山洪沟群众转移避险及安置……5月10日,陕西省举办了2024年全省非煤矿山暨汉中市防汛抢险综合应急演练。

该演练通过远程监测实时采集、传输数据,明确非煤矿山、防汛救灾突发险情状态下,指挥协调、撤离避险和抢险救援等应急处置机制,使用智能化矿山先进技术装备协同配合。

陕西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建立重大灾害风险隐患清单,强化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和先期处置环节,确保将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近日,江西省通过该省应急管理厅微信公众号、“赣法云”客户端等平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答题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邀请了其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陶县、克州等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线上答题。

连日来,新疆各级消防部门组织开展应急疏散逃生演练、灭火器实操演练、消防知识趣味挑战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阿克苏科技馆,百余名师生沉浸式地感受了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巨大威力。通过现场的专业讲解,师生们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应对突发灾害的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科技助力,让预警“跑”在灾害前

2024年4月30日傍晚时分,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南脚村发生山体滑坡,村民张学文家的房屋遭到损毁,但他一家七口人在滑坡前夜得到及时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得益于贵州省开展的“隐患点+风险区”点面双控举措。贵州省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综合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天空地”一体化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强化对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监控。“开展‘点面双控’以来,贵州省因地灾死亡失踪人数、发生在隐患台账外灾害比例逐年‘双下降’。”贵州省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表示。

新技术正成为各地防灾减灾的利器。5月11日,湖北省地震局宣布在武汉市156栋超高层建筑设置515个强震动监测站点,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超高层建筑强震动监测台阵,并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监测布点将从武汉向全省延伸,超高层建筑强震动监测台阵将更能发挥防震减灾实效,以护航韧性城市安全。”湖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轻点鼠标,就能看到河南全省地质灾害形变迹象,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点的情况。5月11日,由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自主研发完成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云平台开始试运行。“该平台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预警区域和范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让预警‘跑’在灾害发生前。”河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秦川介绍。

在西藏林芝,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它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灾害现场的信息,为预警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学习避险方法,树立安全意识

“当泥石流发生时,人应该朝哪个方向跑?”5月12日,一场生动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在重庆大学举行,土木工程学院卢黎教授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向小学生作了地质灾害的科普报告,提升了广大青少年防灾减灾和科学探索的意识。

在重庆大学风洞实验室,周旭老师向小学生们介绍了如何对风开展科学研究,还通过不断提高风速的试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风的力量”,认识到强风的巨大破坏力。孩子们感叹:“通过科学研究,不仅能防范和减少强风破坏,还能利用强风能源造福社会!”

5月11日,南京工业大学“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揭牌成立。记者看到,师生们正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实验:经历罕遇地震后的8层高现代木结构没有受到任何损坏。“我们在木框架结构的节点中采用了钢筋植入等方法,使其能具有更强的承载力。”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万里老师解释。

“一定要树立安全意识,关心居住建筑抗震能力。同时多学防灾知识,科学抉择逃生避险。”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李山有说,该所自主研发了轻量化结构地震监测系统,有效缓解了传统结构健康监测成本高、维护难、获得感不强等难题。

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表示,凭借成熟的数字技术,中国正推动地方构建多样化数字化场景,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与各类风险,在风险预防和灾害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

(记者王禹涵 魏依晨 梁乐 何星辉 吴纯新 张毅力 杨宇航 雍黎 金凤 朱虹)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