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8:54:21 来源: sp20241116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石永程 李玉兰 王洋 王鲁婧
赣鄱大地,山川瑰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青山千古秀、绿水四时新,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无限的自然神奇。
这里,新风吹绿野、山水可生“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故事不断续写。
这里,生态产业兴、废品可变“宝”,绿色发展的势头愈加强劲,前景光明远大。
这里,是江西。
科技赋能护生态
“有一种生活叫靖安。”在江西省靖安县,我们可以尽情呼吸“天然氧吧”的负氧离子,可以感受“白云深处,健康生活”的舒适。
靖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为诸多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大鲵在这里“安家”,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等在这里生活……
良好的生态离不开精心的保护。
“为守护好靖安的山山水水、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我们多年来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靖安县副县长龚娟芳表示。
科技手段,在靖安生态保护中“大显身手”。
近年来,靖安通过卫星遥感、GIS等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管理,成立靖安“生态卫士”综合执法中心,完善“人防+技防”的立体化无盲点侦查巡防体系。
“以前靠人工巡查和群众举报,效率低、发现问题不及时。”靖安县“生态卫士”综合执法中心负责人刘似虎表示,利用“生态卫士”综合信息平台进行视频巡查后,平台会及时预警,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置,遇到难走的地方,用无人机飞过去,高效又便捷。
科技赋能、治山护水,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新余市仙女湖边,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一阵清风拂过,仙女(湖)似乎也有了皱纹。
湖美、景美,“爱美”的人在行动。
“我们充分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手段,加强湖区管控治理,有效提升水环境安全管治水平。”仙女湖区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潘丽云表示。
仙女湖凤凰湾,地形如凤凰展翅。近几年,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凭先进技术提升治理水平,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AI云监控、远程对话等技术的使用,村干部足不出户就能发现破坏环境的各类行为,并进行劝导。”凤凰湾办事处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萍表示。
好生态远近闻名,好风景引来八方游客。“2023年,凤凰湾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李萍介绍。
青山绿水可生“金”
江西崇义,被誉为“中国南酸枣之乡”。
曾经的南酸枣,是无人问津的野果。不少人看上其果树的木料价值,于是,砍伐南酸枣树成为一时“潮流”。
“眼见南酸枣树变少、青山变秃,当时很多崇义人在想,这样真的行吗?”崇义县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林朝楷表示。
变化,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崇义县引导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在当地成立食品企业,用南酸枣制作食品。
然而,深山里的南酸枣,“走”向市场之路,面临不少挑战。
野果品质差,如何选育?加工技术、装备落后,怎么改进?
“这要靠技术,不仅自己要研究,也要找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崇义一家从事南酸枣产品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刘志高说,“我们开展了品种选育、成分研究、关键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等工作。”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系列难题得以解决。“如今,崇义年产南酸枣鲜果3万余吨,研发的南酸枣系列食品年产值突破10亿元。”崇义县林业局局长黄学鹏表示。
一颗小小的南酸枣,绿了一县山林、富了一方百姓。
而在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稻虾示范基地,远山上的风力发电机叶片轻轻转动,稻田中的水荡起些许波纹。
昔日,这里常年水患、十种九不收,如今采用稻虾共作模式,让稻田生“金”。
小龙虾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小鱼等成了小龙虾的食物。生态养殖、种养结合,稻、虾等品质更好、口感更佳。
“如今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利润达5300元。”基地负责人王银说。
经济价值可观,一些当地人也开始学习技术,成了养殖户,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干事业。
推进养殖技术培训、水产品加工、青少年农田实训、餐饮民宿……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举措,当地村民和养殖户的致富路、幸福路越走越宽。
好山好水好模式
“舟过万安县,悠然心自开。恍疑仙境入,只见好山来。”这是清代袁枚对万安县山水风光的描写。近几年,当地借科技之光,照亮了绿色发展之路。
在该县韶口乡韶口村,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支撑在水面之上,分外壮观。“水上能发电,水下能养鱼。”万安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迪于介绍,发的是绿色的电,养的是生态的鱼。
三峡新能源万安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方海表示:“截至2024年5月底,该项目累计发电量2.05亿kWh。”
好山水产生好效益,新技术促进新发展。
这些年,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的帮扶之下,万安走出了一条“渔光+农光”互补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新路子。
光伏发电要靠技术助力,循环经济发展同样要靠技术引领。
宜春市丰城循环经济园内,绿地草木青葱,生态环保、光伏发电、稀贵金属等上下游企业聚集于此,循环经济产业聚链成势。这里,正讲述着“变废品为产品”的故事。
以塑料废品为例,园区一家企业负责人秦玉飞表示:“我们企业每年要回收废旧塑料、家电10万多吨,生产的可再生塑料颗粒将再次进入日化包装、家居、汽车、电子电器等诸多领域。”
循环再生、绿色利用的神奇之处不止于此。该企业制造的再生塑料产品碳足迹通过第三方核查,相比原生塑料减少78%~79%。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是当地利用先进技术发展循环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做大做足前端,做精做实后端,让有限资源实现无限循环。”丰城市循环园区主任曾国辉表示,当前,丰城市循环经济园区已构建起“废料—原料—材料—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绿色发展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8日 04版)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