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9:04:55 来源: sp20241227
让乡亲们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核心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地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进行了哪些新探索?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积累了哪些新经验?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根据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镜头】
近日,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南口村,供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改造完工。
63岁的村民郭书魁在改造完成的厨房里刷锅洗碗,“现在上下水管道都建好了,用水方便又卫生。不像以前,用完的水要收集在桶里,倒到门外,村道上都是污水,一到夏天苍蝇乱飞,冬季结冰还不安全。”
不只是完善供水工程体系,南口村的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傍晚时分,村民马立国开车回村,直接将车停进了停车场。往家走的路上,村中主街道路基已平整好,正为铺设沥青路面做准备,通到家门口的小巷铺好了水泥路面。马立国说:“沥青街道开起来顺畅,门前小巷走起来舒心,村里条件跟城里差不多了。”
南口村党支部书记李魁英介绍:“这几年村里陆续规划建设了停车场、村民文化广场,在原有基础上将村里主路拓宽1米左右,铺上沥青后再利用有效空间栽种绿植,村民出行更方便,村庄也更美了。”
用上放心电,也是村里人关心的大事。南口村积极争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民自筹一部分,财政奖补一部分,在村内的主要道路、小广场等地添置了太阳能路灯。
“120盏太阳能路灯,不耗电就能照亮全村,这样的变化从前真不敢想。傍晚光线一暗,路灯就会自动亮起来,平均每天照明时长有8个小时。”李魁英算起太阳能路灯的“经济账”:每根8米高的灯杆,照亮范围为四周30多米,亮度超过普通灯泡。总体算下来,全村每年可以节约照明费用2万多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更要护好。南口村党员干部划定责任区域,对水、电、路、照明这样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
李英蕾是南口村的“水管家”,负责全村供排水管道问题维修。有一次,李英蕾在微信群里看到多名村民家里停水了,立即带上工具出门,查看几个点位后,在村外沟渠发现水源地通往村里的供水主管道断裂。他马上找来附近几名村民帮忙挖出地埋主管道,对断裂部分进行更换。不到两小时,汩汩水流又顺着管道输送到村民家中。
【专家点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书秦: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让农村居民拥有可感可及的获得感。但由于发展基础较弱、历史欠账等原因,目前村内道路硬化、自来水稳定供给、寄递物流等基础设施的短板依然比较突出。下一步,要根据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推进乡村建设,既要同区域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相匹配,也要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与此同时,要强化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让农民想建设、愿意干、能参与。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引导农民全过程参与。
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水平
【镜头】
“颐养之家就在村里,吃得好、住得好,还有市里的医护人员定期来给我们检查身体,日子过得舒心。”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石山村89岁的村民林国英说。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养老问题?为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渝水区启动颐养之家医养结合试点项目,通过新建、改造、租赁村民房屋等方式,在各村建起颐养之家,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原来一个人在家,经常有一餐、没一餐,现在每天有现成的热菜热饭吃,还能和老伙伴们一起打打牌、聊聊天,身体、精神都好了不少。”下村镇罗家边村村民黄茂圣已在颐养之家住了一年时间。
医养结合,让养老更有“医”靠。渝水区与新余市中医院对接,由市中医院委派医生定期到各村坐诊,乡镇卫生院委派医生协助坐诊,村医每日坐诊,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每次市中医院的医生来,我都早早地到诊疗室,拔一拔火罐,祛祛湿气。”林国英说。在石山村颐养之家,医生会为老人艾灸、中药足浴……每逢节假日,还有志愿者给老人送米、油、鸡蛋等物品。
渝水区颐养之家运行经费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350元的标准,老人自费一部分,市、区、乡镇分别补贴一部分,逐步改变了过去乡镇公办敬老院规模有限、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家庭养老供给缺位的状况。
目前全区182个行政村建成运行颐养之家304个,吃住一体点33个,入住老人4528人,对有需求的老人实现基本覆盖。
渝水区还积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珠珊镇卫生院每年组织1至2名乡村医生到市区医院培训学习,目前镇卫生院有7人持有全科医师证,村民不用出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专家点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
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立体化覆盖。但从整体来看,城乡公共设施的布局仍存在不均衡问题。对此,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标准化,在城乡范围内建立统一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应提升乡村学校、医院对农民的吸纳能力,推动医疗和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
近年来各地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资源用于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但在一些地方存在公共设施被闲置现象,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对此,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基于县域构建城乡教育、医疗资源的共建共治共通共享机制,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双向流动,提高利用效率和供给质量。
联通生产与生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镜头】
走进湖北省秭归县两河口镇,街道干净整洁,河渠清澈见底,村组道路上看不见一点垃圾。这得益于当地因地制宜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要先跟村民讲明白道理,要让大家知道这是件好事。”两河口镇太坪村党总支书记邓邦红说。
不只是太坪村,经过动员宣传,垃圾分类投放已经融入了两河口镇村民的生活。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两河口镇12个行政村、125个村落将垃圾分类知识和环保理念宣传到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成了村里的“新风尚”。
垃圾分好类,如何处理?秭归县向各村推广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治理的理念,鼓励村民将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
“剩菜剩饭拿去喂猪;烂了的水果、中药渣倒进沤肥桶用作肥料;纸壳子、烂木头、枝子棒棒这些,晒干可以引火……”邓邦红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向村民们普及,让“枝枝草草变燃料、易腐垃圾变肥料、剩饭剩菜变饲料、纸壳瓶罐变钞票、有害垃圾不乱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太坪村将玉米秸秆粉碎做成了牲畜饲料,云盘村将玻璃瓶用来做庭院里的装饰墙……垃圾变废为宝,点亮美丽乡村。
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垃圾少出村、不出镇,大大减少了各村垃圾清运任务和成本。截至目前,两河口镇农户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率达70%,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8%。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秭归县也十分注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治理。
秭归县是脐橙之乡,也分布着60多家养殖场、3万多户养殖户。秭归县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引入经营主体,通过收集养殖鲜粪污,经过预处理、混合、发酵、再调制、粉碎等程序,形成生物有机肥,输送给种植脐橙的农户。随着橙农们绿色种植理念增强,生物有机肥的需求量增加很快,过去被嫌弃的畜禽粪污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秭归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山区“果—沼—畜”模式,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1万亩,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率达75%,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示范县,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福祉和健康,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应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比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探索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利用路径,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同时,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汇聚全社会参与乡村建设的合力。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要激发村民有效参与的内生动力。还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等功能,从单一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等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李晓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9日 第 18 版)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