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 我们一起感受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4-12-01 01:25:47 来源: sp20241201

  天津古文化街街景。   王 瑨摄

  泥潭村村民在观看“村晚”。   徐 靖摄

  观众在电影放映厅欣赏评剧。   任姗姗摄

  重庆工业博物馆外的游客。   周飞亚摄

  司徒小镇村民在表演打铁花。   赵偲汝摄

  (数据来自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电影局)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

  从“村晚”的兴起,到电影春节档持续红火,从民俗小镇、非遗集市的人潮熙攘,到“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时尚……近年来,人们过节的方式正发生变化,一批春节“新民俗”悄悄萌芽。这个春节,记者走进城市与乡村,感受各地春节的文化魅力。

  ——编  者  

  

  天津 正月初二

  古文化街上古韵流芳

  王  瑨

  醒木折扇、长袍马褂,看捧逗间默契配合;一壶清茶、几碟小吃,听相声“包袱”铺垫抖翻缝……大年初二上午10点,天津名流茶馆开门迎客,阵阵笑声唤醒古街。坐在我身边的观众刘女士,带着全家从石家庄来天津游玩,下了高铁第一站便直奔古文化街。“到茶馆听相声,地道!”

  今年春节,天津古文化街上的十几家相声茶馆打起了“擂台赛”,纷纷亮出拿手好戏。仅以名流茶馆为例,每天4到5场演出,既有传统名段,也有原创新剧本,每场演出都坐得满坑满谷,还首次尝试在舞台上设置加座。

  相声茶馆的火热,是古文化街人气的缩影。600多米长的古文化街喜气洋洋,鲜亮亮的年画,红彤彤的剪纸,甜蜜蜜的糖人儿,快板高跷、京剧鼓曲、舞龙舞狮……浸润着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翘首等待着人们的热情瞩目。如古文化街街口的匾额“津门故里”所示,这里曾是天津市区的中心区域。人们品小吃、逛庙会,看流光溢彩的戏楼、天后宫,津沽的年味儿总是这般古韵流芳。广东深圳游客陈先生连续3天都来“打卡”古文化街,“看不够,玩不够,吃不够!”

  “‘大胖娃娃墙上挂,古文化街买年画。’每年春节,我都来这儿逛逛。”土生土长的天津游客李先生说。杨柳青年画摊位,是街区最火爆的点位之一。这个春节,老字号第一次在户外支起了摊位,将百花福木板摆了出来,老老少少都能上手体验一把。一碗颜料能拓20多幅图,一天下来,要用掉10多碗颜料。店铺里,年画冰箱贴、胶印年画等成了热销产品。一幅幅年画,刻印在人们心灵的底版上,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再往前走,泥人张店铺古朴依旧、热闹更盛,这几天每天接待游客近2万人。5名店员为游客讲解泥人张制作工艺,一双巧手,拍、削、压、滚,一掬香泥,形可传神,俗能生雅。彩塑细微的人物表情、流畅的衣襟线条,引来不少年轻游客拍照留念。

  临近中午,街上的烟火气更浓了。“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吃嘛味儿有嘛味儿,人丹薄荷冒凉气儿!”天津方言的叫卖吆喝声音脆亮,底气浑厚,洋溢着津味儿的喜庆。茶汤摊主揽过硕大的龙嘴大铜壶,茶汤香味四溢;炉上的糖稀在艺人手里揉搓吹拉,转眼便成了可爱的动物形象……人们摩肩接踵,赶着将幸福的滋味带回家。

  此时,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店迎来了高峰,3个结账柜台同时操作,排队的队伍足有七八米。最受欢迎的传统口味麻花儿,一天就能卖出几百盒,顾客手里的小篮子都换成了大筐。称重、补货、打包、结账,果仁张古文化街店的店员们干劲满满。店员告诉我:“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天津味道’。”

  记者点评:离开时,我迎面碰到正在巡街的古文化街保安队队长老肖。他告诉我,不少游客问路时,也会问及老字号背后的故事,“我边干边学,现在也了解了不少非遗知识。”老肖爱写诗,他新写的那句“人间何处花常在,春色年年杨柳青”让我印象深刻。这也许就是古文化街的魅力所在,它有形地记录着城市的风骨,又无形地塑造着我们心灵的脉络、文化的肌理,最终组成了我们共同的时代记忆。

  

  安徽 正月初三

  大别山深处好戏连台

  徐  靖

  沿盘山公路驱车而往,一边高山,一边深谷。苍松翠竹间,一座座民居依山而建,清澈的溪水水声潺潺……这里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泥潭村,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村落。

  农历正月初三的下午,大家都挤到了村文化礼堂。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却热气腾腾,人头攒动。“吃过午饭就来了,不然没有好位置。”村民蒋成旺早早就拖家带口来到礼堂,只为抢上靠前的座位,安心看“村晚”。“这可是村里过春节最大的事,不来捧场怎么行?”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安庆人爱听黄梅戏,爱唱黄梅戏,泥潭村人也不例外。《上寿》《风花雪月》《年年有个三月三》……一名名群众演员轮番登台,纵然舞台简陋、行头普通,但一嗔一笑仍顾盼生姿、灵动传神。台下不少村民边看边跟着唱,还不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汉室中原四下里,干戈扰乱猛听得,炮火连天……”一片掌声之中,岳西高腔《坐场》隆重上演。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古青阳腔遗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协管弦,锣鼓伴奏,鼓板击节,一唱众和,是岳西高腔的特点,也区别于其他类别的高腔唱法。”岳西高腔县级非遗传承人、本场“村晚”艺术指导蒋东奇说。

  田头乡是岳西高腔的发源地之一,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岳西高腔唱法独特,原汁原味的岳西高腔,出了岳西便很难听到。果然,悠扬的唱腔一起,瞬间将气氛推向高潮。

  “泥潭人怎么能没听过高腔,幸亏有了‘村晚’,让孩子也可以现场感受一下传统艺术的魅力。”村民陈洋林常年在外工作,今年春节,特意带着女儿回到老家。“好听!”这是小姑娘第一次现场听到岳西高腔,高兴得手舞足蹈。

  “‘村晚’是一个特别好的舞台,有机会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示,每次我都非常激动。”演出结束,正在后台换衣服的村民陈四林说。他20多岁开始随家中长辈学习岳西高腔,虽然常年在外打工,却已经是第五次回村参加春节文艺演出了。

  记者点评:流行歌曲、广场舞、魔术、小品……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唱新生活,话新风尚,乡音、乡风、乡情、乡愁交织融合,每个人脸上有笑,眼里有光。“村晚”火,火在有乡土气息,有年俗年味,有地域特色,有传统传承,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与繁荣。

  

  北京 正月初三

  文化市集“开”进电影院

  任姗姗

  “看电影过大年”,《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熊出没·逆转时空》《第二十条》等新片大年初一上映,不少电影院借此推出节庆创意活动。在北京,文化市集“开”进了电影院。

  大年初三,走进北京新影联东环影城,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大厅里,刚散场的观众聚拢在各个摊位前。“妈妈,这里可以写‘福’字!”10岁的依依拉着妈妈的手走了过来。小姑娘熟练地拿起毛笔,在空白红纸上,一笔一画写下一个大大的“福”字。

  一旁猜灯谜的摊位也笑声不断。“夕阳漫照青纱帐——打一中国电影”“你有我有全都有——打六字电影名”……人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

  “我这是走错影厅了?”一名观众走进“京演一号厅”,看到评剧扮相的演员正在表演《报花名》,询问工作人员。不少观众则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的“不期而遇”。坐在影厅第一排的一家四口看得入迷,“我们来看电影,没想到还额外观赏了评剧,太惊喜了!”

  正在现场忙碌的工作人员邢焱告诉我,作为北京演艺集团第四届新春贺岁演出季的板块之一,大年初一至初八每天下午2点,“新春贺岁文化市集”都会准时“开市”。观众走进6家“北京电影”直营影院,可以观赏由中国评剧院、北京曲艺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近40名演职人员带来的现场演出,体验猜灯谜、写福字、投壶掷箭等节日民俗。

  “今年的春节档影片质量不错,我们影院的观众人次和上座率都超过了去年春节档。就拿《熊出没·逆转时空》来说,今天特意排了一场早8点30分的放映,上座率也有三四成。”新影联东环影城店长蔡海川说,他们从小年开始布置影院,策划推出购票优惠等活动,就想趁着春节档多积攒人气。蔡海川从摊位取出一大摞“福”字,一张一张拿给我看,“这都是观众留下的墨宝,我准备裱起来,挂在影厅,把这份祝福留存下来。”

  谢过幕,回到休息室,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刘燕铭、王维仔细整理妆容。虽然是在电影院“快闪”式表演,她们的扮相和在正式舞台上没有半点差别。刘燕铭说:“评剧本来就是接地气的剧种,相信新的演出空间会让评剧吸引更多新的观众。”

  记者点评:春节假期,电影市场迎来了“开门红”。从“爆红”到“长红”,归根结底离不开优质影片的持续供给,更需要打造新玩法、新业态,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传统文化赋能电影营销,影视与演艺相融合,影视与文旅相融合……电影消费还有广阔潜能有待挖掘,期待更多创意不断涌现。

  

  重庆 正月初四

  在工业重镇邂逅工业遗产

  周飞亚

  “没有预约的游客,请在这边扫一下码……”大年初四,难得冬日晴好天气。已近下午4点,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大门外,仍不断有人涌来,把门口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重庆是老工业城市,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博览园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在重庆钢铁集团(以下简称“重钢”)旧址上建立。景区主要由重庆工业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组成,2023年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走进大门,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映入眼帘。墙角立着一块牌匾,上书“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这座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庆工业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展馆——“钢魂”馆。

  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为了保护抗战的重工业根基,1938年3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成立,组织将汉阳铁厂等中国钢铁工业的精华迁至大后方。顶着敌机轰炸,辗转1200多公里,最终在重庆大渡口成功重建生产线,这就是重钢的前身。重庆工业重镇的基础也由此奠定。

  “我父亲就是重钢的退休工人。但以前,我从来不知道这段历史,不知道我们大渡口区是这样子来的。”带孩子来受教育的田女士,自己反倒看得入神,“对我来说,这一趟也是文化寻根。”小朋友们则被展览的科普部分吸引。讲解采矿、炼钢等知识的卡通视频、拼图游戏,利用车间旧管道制作的“传声筒”,趣味十足。

  “钢魂”馆对面是博物馆的主展馆,正在展出《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基本陈列》。从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萌芽,到“十三五”以来新兴产业的蓬勃,从最初“简陋”的火柴制造、纺织业,到如今的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产业,一幅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行走在遗址公园,随时都可能邂逅历史,邂逅艺术。游客中心旁边的“大家伙”,是一台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汉阳铁厂购买,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雕塑《奔流浇筑》,主体是上世纪80年代炼钢炉前承接钢水的铁罐,昔日热火朝天的炼钢画面仿佛重现眼前。各种造型奇特的机械和建筑五彩斑斓,组成了一座“工业迷城”,随手一拍都是明信片般的绚烂。

  记者点评:园区的各处细节都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让人不仅能感受工业文化脉动,也感受到工业之美。近年来,原本小众的工业博物馆开始受到青睐,许多城市的“工业锈带”华丽转身,变成“生活秀带”,为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山西 正月初七

  司徒小镇绽放火树银花

  赵偲汝

  大年初七,晚上7点,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的山水实景剧《千年铁魂》准时开演。当台上的几位工匠将金黄色的铁水一齐抛洒向天空,绚烂的铁花在空中绽放,气势磅礴。观众的情绪也在此刻到达顶峰。

  “妈妈你看!好像在放烟花啊!”前排的小朋友兴奋地跳了起来。“好像无数流星划过天空,太美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看打铁花了,依然觉得很震撼。”坐在我后面的几个年轻人分享着喜悦,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

  新春佳节是司徒小镇最热闹的时候。火红的灯笼高挂枝头,锣鼓声响,醒狮拜年,年味拉满。“来碗热乎的火锅饸烙吧”“尝一尝现做的炒凉粉咯”……六尺巷内,特色面食、老酒、陈醋、八宝饭、姜枣茶等,让人大饱口福。“我们小时候过年过节,家里都有各式各样的花馍,现在的孩子们很少见到了,在这儿可以体验围在一起烤花馍的乐趣。”正带着孩子排队领花馍的陈女士说。除了品味山西的美食文化,《又见老山西》《小二黑结婚》等各类演出全天候呈现,还有点旺火、吹咯嘣等民俗文化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打铁花。打铁花是流传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晋豫地区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017年,司徒铁花技艺入选第五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匠们用小型熔炉将生铁化成数千摄氏度高温的铁水,再用木板将铁水打向高空,灼热的铁水在空中散开,形成美丽的焰火。动作看似简单,却颇考验技巧,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呈现出最佳效果,让游客们惊艳于火树银花的绽放。

  小镇的空气里,洋溢着年的味道。

  记者点评:过去,司徒小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2015年,村里开始发展文旅产业,村庄就是舞台,村民就是主角,全体村民都积极参与。非遗表演不仅引来了游客,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也得到了传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选择留下来就业。司徒村走向特色旅游小镇的模式,值得借鉴。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2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