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成“民”城墙(人文茶座)

发布时间:2024-11-22 04:14:00 来源: sp20241122

  前不久,江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对南京市原第一机床厂地块的城砖进行回收,共计回收1.5万块城砖。2016年,南京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征集活动,向社会征集散落城砖,8年来回收60多万块城墙砖,用于城墙维修及研究展示。让老百姓参与到对城墙的保护中,走近它、了解它。如今,明城墙,也是“民”城墙。

  调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更大程度上聚合社会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山东济宁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画像,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早在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了保护武梁祠,让武翟山村民世代担负维护责任,允许村民在武梁祠院内种植农作物维持日常生活需求,足以见其保护文物的良苦用心。当时的学者、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超前意识,为后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典范。由此可见重要文化遗产保留至今,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有“我有他无”的文化特色,因此许多老百姓对于当地的文化遗产充满感情,自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今年4月,南京燕子矶街道原电瓷厂的一处围墙拆除回收了约2万块城墙砖,这一线索最早由南京市民董跃明发现,他每个月都至少去看一次,直至电瓷厂迁走。在山东,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文物。市民王静元多方打听,走村进户,几个月的时间,搜集到长城砖、石雷、石灯等10余件物品捐赠给博物馆。这些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故乡故土的文化情感难以割舍、非常珍惜。

  得到良好保护的文化遗产,同样能够反哺当地民众美的享受、精神的浸润,成为当地最值得骄傲的场所。陕西西安碑林区,因“金石宝库”碑林而得名,从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到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中华书法艺术荟萃于此。碑林区多年举办书法艺术节等活动,在校园、在社区、在单位,形成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遗产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油然而生的自信与自豪有助于形成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与百姓生活、城市发展相融合。如今,在长城沿线许多地方,爬长城、赏美景、护环境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大运河、长城、长江、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文化遗产保护联系在一起,民众自觉会给予文化遗产更多的尊重与呵护。

  当人们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相信文化遗产中具有值得延续传承的智慧和精神,保护文化遗产便会成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自觉,形成保护传承的社会风尚。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3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