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1:42:55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上海8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30日获悉,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实践课程——《丈量美丽中国》的师生们在暑期横跨黄河流域5个省份,完成了野外“丈量”壮美黄河的课程实践。师生们拍摄记录荒漠、草原、森林生物分布信息近4000条,完成了不同生态系统下的植物样方调查与采样共9个,在多个样地附近开展观鸟与灯诱实验,以对黄河沿线生态问题及其治理成效进行系统分析。
在辨别动植物种属、测算土壤样品数据、撰写野外观测笔记的同时,师生们分成3组分别对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与土壤性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情况展开主题研究,完成实习报告。返校后,学生们马不停蹄地着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共制成植物标本113种、动物标本约200种。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介绍,师生们历时14天,从上海市出发直奔甘肃省兰州市,途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吴忠市,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陕西省延安市,山西省吉县,最后到达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沿着黄河“几”字湾,师生们不仅记录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美丽中国”生态要素,感悟一代代科学家扎根极寒高原和广袤沙漠、挑战科学高峰的“牦牛精神”与“骆驼精神”,重温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和开创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的激情岁月,还加深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理解。2022级生态学专业学生徐旻昊感叹道:“第一次见到黄河在身前流过、第一次深入黄土高原,确实让我这个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长大的人对祖国西北部地区有了新的认知。”
在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们的学术报告和热情讲解让学生们对高寒草甸生态退化、旱区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长逾37米的风沙环境风洞与-20℃的冰芯库吸引着学生对寒旱区生态环境的深入探索。在吴忠市辖区的水稻田里,学生们在穿梭其间采样的同时,领略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风貌:丰富水资源灌溉出的西北干旱中的一抹翠绿与生机。在内蒙自治区古腾格里的广袤沙漠中,师生们在进行沙生植物样方调查时,偶遇荒漠麻蜥穿行沙冬青群落间,一场意外的“科学追逐”,让课程变得更加刺激。
在课程实践期间,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加入,为华东师范大学师生们在山西省吉县站的探索填补了知识盲区。两校师生“并肩作战”,采标本、做样方,烈日下爬陡坡、月光下围篝火。师生们在此深入了解了吉县野外站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的有效技术手段。
师生们在沙坡头站开展沙生植物调查。(华东师范大学供图)在“盐运之城”,师生们在运城博物馆与关帝庙中感受着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华夏之根”与“忠义之魂”;在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师生们的带领下,师生们对盐湖生态展开详细调研。在进行盐湖草本植物样线调查时,随处可见掠过头顶的各色鸟类见证着运城“退盐还湖”的绿色梦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马家滩南湖与山西吉县的山路上,学生们遇到了从未见过的野生动物,如:达乌尔猬、狗獾等,学生们纷纷抓拍各类动物出现的瞬间,对其形态特征和野外生存环境进行深入探索。
陈勇介绍,从七彩云贵到林海雪原,再至辽阔海疆,《丈量美丽中国》系列课程已在中国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及东南海域中留下师生们生态探索的足迹。本次课程将视角聚焦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处于中国西北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带,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承载着自然的考验,还蕴含着极高的生态研究价值。
金智恒同学感慨道:“这次实习之旅,远超我们的想象与期待,学习生态学调查方法、锤炼实践技能是此行的重要目的,更为宝贵的是那些在课堂之外,与大自然和历史深刻对话的瞬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悟课本中知识的厚重与力量,纸面上的文字在这一刻变得鲜活,让我对自然、对文化、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完)
【编辑:刘阳禾】